脑卒中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有控制血压(一般人群<140/90mmHg,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定期监测、规范服药、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脂(总胆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健康饮食、运动,必要时服药)、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综合管理)、戒烟限酒(坚决戒烟,男性每日酒精量不超25g、女性不超15g)、合理饮食(地中海饮食模式,多蔬果、全谷物等,减饱和脂肪等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不同人群适度调整)。二级预防有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证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长期服抗血小板药物,注意禁忌)、控制危险因素(同一级预防,控制不佳易复发)、评估心房颤动并抗凝治疗(伴心房颤动者据评分决定是否抗凝,注意出血风险等管理)。
控制血脂:总胆固醇水平应控制在<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能需要更严格控制。可通过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适量运动来调节血脂,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异常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史的人群如已有冠心病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脂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血糖,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糖代谢,增加脑卒中发生几率,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等特殊情况。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脂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应坚决戒烟;男性饮酒每天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心房颤动等风险从而诱发脑卒中,不同性别人群对烟酒的代谢等有差异,需分别注意。
合理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摄入。这种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降低脑卒中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更应注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谢,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度调整,例如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意外。
二级预防措施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若无禁忌证,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禁忌情况,如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谨慎评估。
控制危险因素:继续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遵循与一级预防相同的原则,因为即使既往发生过脑卒中,若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仍可能再次发生脑卒中,不同病史的复发高危人群更要强化管理。
评估心房颤动并抗凝治疗: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需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根据CHADS-VASc评分等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抗凝治疗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但要注意抗凝药物的出血风险等相关监测和管理,不同年龄、性别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在抗凝治疗时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