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齿状线以上直肠黏膜下静脉丛曲张充血形成,病因有解剖、遗传、饮食、排便等,表现为便血、脱出、瘙痒;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小溃疡,病因有机械和感染,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两者可相互影响,不同人群发病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风险,相关人群需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患病要及时就医治疗。
一、内痔
内痔是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痔疮的一种类型。
病因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发生内痔相关的血管结构异常等情况。
饮食因素: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物的人,由于辛辣食物和酒精的刺激,可使直肠黏膜充血,诱发内痔。
排便因素:长期便秘或腹泻,会增加肛门直肠部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内痔发生。例如,便秘时,排便时间长且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增高,压迫直肠静脉,影响血液回流。
临床表现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内痔的常见早期症状,便血特点是便时滴血或便后纸上带血,血色鲜红,出血一般不与粪便相混。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
脱出: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脱出的内痔如果不能及时回纳,可发生嵌顿、水肿、疼痛等。
瘙痒:内痔脱出时,可刺激肛门周围的黏液分泌增多,黏液流出肛门外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
二、肛裂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病因
机械性因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肛管皮肤的裂伤。此外,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伸缩性差、坚硬,此区域血供不足,也是肛裂好发的原因之一。
感染因素:肛管局部的感染,如肛窦炎等,炎症可蔓延至肛管皮肤,引起溃疡。
临床表现
疼痛: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灼痛,但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这一过程称为肛裂疼痛周期。
便血:便血程度不一,多数患者便纸上带血或滴血,出血量较少。
便秘: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三、内痔与肛裂的关联
内痔和肛裂可能相互影响。内痔脱出可能导致肛门闭合不全,使分泌物外溢刺激肛周皮肤,容易引发肛裂;而肛裂患者由于疼痛,可能会抑制排便,导致大便干结,进而加重内痔的便血、脱出等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内痔肛裂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由于腹压增加等因素,更容易诱发内痔或加重原有病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久站、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酒、喜食辛辣食物等人群,患内痔肛裂的风险相对较高。有长期便秘或腹泻病史的人,患这两种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对于有内痔或肛裂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定时排便、适当运动等,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加重。特殊人群如孕妇,在孕期要特别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以降低内痔肛裂的发生风险。如果已经发生内痔肛裂,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