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常见类型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瘢痕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与雄激素代谢及遗传有关,男性额际线后移等,女性头顶稀疏;斑秃是自身免疫病,有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休止期脱发因毛囊过早入休止期,有明确诱因致头发弥漫稀疏;瘢痕性脱发因毛囊破坏形成瘢痕。不同类型脱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男女脱发各有特点,饮食、作息、精神压力、既往疾病、手术用药等会影响脱发。
一、脱发的常见类型及判断方法
(一)雄激素性脱发
1.发病机制及人群特点:雄激素性脱发主要与雄激素代谢异常有关,遗传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在男性中较为常见,通常从青春期后开始发病,表现为额际线后移,逐渐头顶头发稀疏,呈M型或O型脱发;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发际线一般不后移。
2.判断要点:观察头发分布情况,男性额际线后移且头顶头发进行性减少是典型表现;女性可通过拉发试验初步判断,若轻拉头发有较多头发脱落,结合头发整体稀疏情况综合判断。
(二)斑秃
1.发病机制及人群特点: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老年人。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等表现。
2.判断要点:发现头皮有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脱发区皮肤正常,可通过伍德灯检查辅助诊断,伍德灯下斑秃区毛发呈亮绿色荧光。
(三)休止期脱发
1.发病机制及人群特点:休止期脱发是由于毛囊过早进入休止期导致的脱发。常见于产后、大手术、严重发热性疾病、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等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2.判断要点:一般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如产后、重大疾病后等,头发整体弥漫性稀疏,拉发试验阳性,拔下的头发显微镜下可见毛干近端萎缩。
(四)瘢痕性脱发
1.发病机制及人群特点:瘢痕性脱发是由于毛囊遭到破坏形成瘢痕导致的脱发,可由头皮感染、外伤、烧伤、放射性损伤等引起。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有相应的原发疾病史。
2.判断要点:头皮有明显的瘢痕形成,脱发区皮肤有瘢痕表现,如红斑、萎缩等,毛囊已被破坏,无法再长出新发。
二、不同类型脱发的相关因素考虑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及青少年:儿童斑秃相对常见,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不完善及遗传易感性等有关;青少年雄激素性脱发相对较少,但也有个别因遗传等因素发病,需结合家族史等判断。
2.中老年:中老年人群雄激素性脱发发病率增高,同时休止期脱发也较为常见,与衰老导致的内分泌变化、慢性疾病等有关。
(二)性别因素
1.男性:雄激素性脱发在男性中更为典型和常见,与雄激素水平及遗传的雄激素受体等因素相关;斑秃在男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表现形式在男性和女性可能因头发长短等略有不同。
2.女性:女性雄激素性脱发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与女性雄激素水平相对男性较低且代谢方式不同有关;休止期脱发在女性产后等情况中更为常见,与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等因素相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营养不良,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铁、锌等营养素,可导致休止期脱发等。长期节食、素食主义者易出现此类情况。
2.作息方面: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毛囊的正常代谢,增加休止期脱发的发生风险。
3.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毛囊,导致斑秃或加重雄激素性脱发等。
(四)病史因素
1.既往疾病史:如有甲状腺疾病、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引发休止期脱发或其他类型脱发。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
2.手术及用药史:重大手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是休止期脱发的诱发因素,需详细询问相关病史来辅助判断脱发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