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局部会致肠腔梗阻、肠壁坏死穿孔,婴幼儿肠壁薄弱风险更高;全身可致休克、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有典型症状,如阵发性哭闹、呕吐等,早期空气灌肠等非手术复位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医护处置需轻柔,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护理和医疗处置要考虑特殊性。
1.局部病理改变方面
肠套叠发生后,套入的肠管会导致肠腔梗阻,随着时间推移,套叠部位的肠壁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肠壁血管受压,初期可能只是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肠壁淤血、水肿;若不能及时解除套叠,后续会发展为动脉供血障碍,进而引起肠壁坏死、穿孔。例如,有研究显示,肠套叠发生6小时以上,就有可能出现肠壁的明显病理改变,如肠壁出血性梗死等情况。
对于婴幼儿而言,其肠壁相对薄弱,发生肠套叠后肠坏死、穿孔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婴幼儿的肠壁肌层发育尚不完善,在肠套叠导致的压力变化下,肠壁更容易受损。
2.全身影响方面
休克风险:肠套叠引起肠坏死、穿孔后,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表现。临床数据表明,约有一定比例(如部分研究中提到约5%-10%)的重症肠套叠患儿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严重威胁生命。
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毒素和休克状态会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的功能。例如,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少尿或无尿,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也会影响肝脏功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等。这是因为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和毒素的作用,使得各器官的血液灌注和代谢受到影响。
早期识别与处理的重要性
1.典型症状表现
小孩肠套叠常见的典型症状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和果酱样大便。婴幼儿往往不能准确表达不适,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几分钟后缓解,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发作。同时,可能会出现呕吐,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呕吐胆汁样物甚至粪样物。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腹部脐周等部位。果酱样大便也是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之一,这是因为套叠部位的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
不同年龄段的小孩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新生儿肠套叠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嗜睡、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加细心观察。
2.及时处理的方式及意义
对于小孩肠套叠,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等非手术方法进行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在一定比例(如80%-90%左右)的患儿中是可行的。及时进行复位处理,可以避免肠套叠进一步发展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如果能在肠套叠早期就通过非手术方法复位成功,患儿可以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恢复相对较快。
特殊人群(婴幼儿)的注意事项
1.家长护理方面
婴幼儿肠套叠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哭闹情况、呕吐情况以及大便情况。如果发现小孩出现异常的长时间哭闹不止、呕吐频繁、腹部有异常包块或大便性状改变如果酱样大便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婴幼儿自身表达和病情变化的敏感性,家长的及时察觉非常关键。
在送往医院途中,要尽量让小孩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晃动,以减少对腹部的刺激,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2.医疗处置中的特殊考量
医护人员在对婴幼儿进行肠套叠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更加轻柔操作。例如在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时,要严格控制压力等参数,因为婴幼儿的肠壁更脆弱,需要根据患儿的月龄、体重等精确调整操作条件,以确保复位安全有效,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婴幼儿身体的损伤。
总之,小孩肠套叠是较为严重的儿科急症,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小孩的表现有差异,在护理和医疗处置中都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