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缓解紧张型头痛,可从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环境改善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不同年龄段保证相应时长睡眠,适度运动,不同年龄段选合适运动方式和强度;心理调节需缓解压力,不同人群用不同方式,还可进行放松训练;环境改善要调节光线至适宜,控制噪音减少干扰。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比如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10-11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减少因睡眠不足或不规律引发的紧张型头痛。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头部肌肉紧张,从而诱发头痛,而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和头部肌肉得到良好的休息,放松肌肉状态。
老年人也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晚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且质量良好的睡眠,利于身心放松,降低紧张型头痛发作几率。
2.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缓解紧张型头痛有帮助。例如中等强度的快走,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能帮助放松肌肉,减轻头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从而减少紧张型头痛发作。
不同年龄段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儿童可选择跳绳、跑步等户外活动,每天保证1-2小时的运动时间;老年人可选择慢瑜伽、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4次,每次20-30分钟,既达到运动效果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因为过度疲劳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头痛。
二、心理调节
1.缓解压力
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通过不同方式缓解压力。上班族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每天找几个时间段,每次进行5-10分钟的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帮助放松身心。学生群体可通过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学习压力,音乐能调节情绪,与朋友聊天可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从而减轻因压力导致的头部肌肉紧张,降低紧张型头痛发生风险。
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本身就有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更要注重心理调节。可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帮助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从根本上缓解压力相关的紧张型头痛。
2.放松训练
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可从头部开始,依次收紧和放松面部肌肉、颈部肌肉、肩部肌肉等。比如先用力收紧面部肌肉,保持5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重复几次。每天进行1-2次,每次15-20分钟。这种训练能帮助个体感知肌肉紧张状态,学会主动放松肌肉,对于缓解紧张型头痛有积极作用。
对于儿童,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放松训练,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花园中,引导孩子放松身体各个部位,像放松小手、小脚等,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和身体的紧张情绪,减少头痛发生。
三、环境改善
1.光线调节
保持室内光线适宜,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刺激。过强的光线可能会引起眼部肌肉紧张,进而牵涉到头部肌肉紧张导致头痛;过暗的光线会使眼睛过度调节,也容易引发头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室内光线都应保持柔和。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可通过使用窗帘等调节光线强度;儿童的学习环境光线要充足但不刺眼,可选择柔和的台灯照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光线也应适中,避免光线对眼睛和头部造成不良刺激。
2.噪音控制
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噪音干扰。嘈杂的噪音会使人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头部肌肉紧张。在家中可使用隔音窗帘、地毯等降低外界噪音;在工作场所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办公。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儿童在学习和休息时需要安静环境保证身心放松,老年人也需要安静环境来维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减少因噪音引发的紧张型头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