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壁破裂后血液被邻近组织包裹形成的血肿,无动脉壁三层结构,多因外伤致血管破裂引发,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超声、CTA、MRA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传统手术、介入治疗)方式,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个性化处理以控制病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壁被撕裂或穿破后,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形成的血肿,并非真正的动脉壁结构,其瘤壁无动脉壁的三层结构。多因外伤(如锐器伤、枪弹伤等)导致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周围组织形成搏动性血肿,之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的薄膜。例如,交通事故中肢体受到暴力撞击,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引发假性动脉瘤。
二、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常表现为局部搏动性肿块,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异。肿块表面皮肤可出现红肿、温度升高,这是因为局部有血流搏动及炎症反应。例如,发生在上肢的假性动脉瘤,可在相应部位触及搏动性包块,伴有局部皮肤的异常改变。
全身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当瘤体较大或破裂风险增加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失血相关表现。如果假性动脉瘤发生在重要部位,如颈部,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假性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情况等。能看到瘤体与动脉的关系,瘤内有无血栓等。例如,通过超声可明确假性动脉瘤是单发还是多发,瘤体的直径大小等。
CT血管造影(CTA):能提供更详细的血管解剖信息,清楚显示假性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精确判断瘤体的位置、形态以及与邻近血管结构的空间关系。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清晰显示血管情况,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能准确评估假性动脉瘤的特征,包括瘤体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适用于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且病情稳定的患者,但需要密切观察。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基础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时,可考虑保守治疗,但需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瘤体变化。
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通过手术暴露假性动脉瘤,结扎瘤体所属动脉,切除瘤体。适用于瘤体较大、有破裂风险的患者。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如放置血管内支架等,封闭假性动脉瘤的破口。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例如,经股动脉穿刺,将合适的支架输送至假性动脉瘤部位,隔绝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假性动脉瘤多因外伤等原因,由于儿童血管较细,瘤体变化较快,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尽量选择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少其对治疗的恐惧。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假性动脉瘤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保守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避免血压波动导致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例如,老年人合并高血压时,要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以降低假性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女性: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假性动脉瘤的病情可能会受到影响。妊娠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瘤体增大,增加破裂风险。因此,妊娠合并假性动脉瘤的患者需要在妇产科和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管理,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
总之,假性动脉瘤是一种需要重视的血管疾病,通过明确的诊断方法和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不同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