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术后可能出现尿失禁,其发生与手术因素(如对尿道外括约肌损伤程度、手术入路等)和患者自身因素(年龄、术前排尿功能、基础疾病等)相关,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尿失禁。术前应评估并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可通过盆底肌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康复措施预防,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患者康复需注意相应事项。
发生的相关因素
手术因素:手术过程中对尿道外括约肌的损伤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在分离、结扎前列腺周围组织时过度牵拉或损伤了尿道外括约肌,就容易导致术后尿失禁。不同的手术入路也会对尿失禁的发生产生影响,例如经耻骨后入路的手术相对于经会阴入路的手术,对尿道外括约肌的影响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有所不同。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组织修复能力较弱,在前列腺癌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能比年轻患者要高一些。
术前排尿功能状况:如果患者在术前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排尿功能异常,那么术后发生尿失禁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比如术前就有轻度尿失禁的患者,术后尿失禁加重的风险较高。
基础疾病: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进而可能影响到尿道周围组织的正常功能,增加术后尿失禁的发生几率。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导致神经病变,影响对排尿相关肌肉的控制。
尿失禁的类型及表现
暂时性尿失禁
通常是在术后早期出现,可能与手术创伤引起的局部水肿、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这种尿失禁一般是暂时性的,随着身体的恢复,水肿消退、炎症缓解,尿失禁情况可能会改善。例如,术后1-3个月内出现的暂时性尿失禁,患者可能在特定的诱发因素下(如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出现少量尿液不自主流出,但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大多可恢复正常排尿功能。
永久性尿失禁
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则较为顽固。主要是由于手术中对尿道外括约肌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的。患者会出现持续的尿失禁情况,无论在休息还是活动状态下都可能有尿液不自主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尿道外括约肌被完全切断或严重破坏后,就会导致永久性尿失禁,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尿垫等辅助用品。
尿失禁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术前准备
对于拟行前列腺癌手术的患者,术前应评估患者的排尿功能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内,以减少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不良影响,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术后康复
盆底肌训练:术后早期就可以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对于恢复尿道括约肌的功能有一定帮助。患者可以通过收缩肛门的动作来锻炼盆底肌,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3-4次。这种训练可以在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有助于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降低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排尿功能训练: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排尿功能训练,比如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这对于改善术后排尿功能、预防尿失禁也有一定作用。
对于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照料。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在训练过程中如果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身体恢复,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需要家属协助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前列腺癌术后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训练强度,避免因训练导致心率过快等心血管负担加重的情况。要根据自身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来调整康复训练的方案,确保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