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疾病统称,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不同人群发病情况不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中青年与特殊因素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女性在特殊时期有相应情况,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等预防,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缺血性脑血管病
定义与成因:是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等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因为动脉壁上有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使血管腔变窄,影响血流;另外,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
常见类型: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慢;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轻度偏瘫、感觉障碍等;脑栓塞起病急骤,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血管病
定义与成因: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常见的病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破裂。
常见类型:脑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较快,常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所以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进一步促进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高血压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老年人一旦发生脑血管病,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较高。
中青年:中青年发生脑血管病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炎、血液系统疾病等。生活方式不健康也是重要诱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都可能增加中青年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比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酗酒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和围绝经期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脑血管的状态,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血管弹性改变等。女性在服用避孕药等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预防与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调整: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高脂血症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合理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
特殊人群的特殊注意:老年人要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的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中青年要注意避免上述提到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特殊致病因素;女性在妊娠期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围绝经期要关注自身激素变化和血管健康状况,服用特殊药物时要咨询医生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