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神经系统因损伤或病变致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的病症,病因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肌肉本身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按发病机制分上运动神经元性(肌张力增高等痉挛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肌张力降低等弛缓性瘫痪),按分布分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诊断靠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辅助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及早期康复治疗(物理、作业等,不同人群有不同康复注意事项)。
一、定义
瘫痪是指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的一种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常见病症表现,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引发。
二、病因分类
(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影响运动传导通路,引发相应肢体或区域的瘫痪。2.颅脑外伤:头部遭受外力撞击等导致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等,可破坏运动相关的神经结构,引起瘫痪。3.脊髓损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致脊髓受创,会影响上下行神经传导,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
(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1.吉兰-巴雷综合征: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可累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导致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等表现。2.周围神经损伤:如外伤、压迫等因素损伤外周神经,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瘫痪。
(三)肌肉本身疾病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无力,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按发病机制分类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由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束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巴氏征阳性),肌肉无明显萎缩,瘫痪肌肉呈痉挛性瘫痪表现。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由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前根、周围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明显,瘫痪肌肉呈弛缓性瘫痪表现。
(二)按瘫痪分布分类
1.单瘫:单一肢体的运动障碍,常见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局部病变。2.偏瘫:一侧肢体(上肢和下肢)的运动障碍,多由脑卒中、脑肿瘤等单侧大脑病变引起。3.截瘫:双下肢及躯干下部的运动障碍,常因脊髓胸段或腰段损伤所致。4.四肢瘫:四肢均出现运动障碍,可见于高位脊髓损伤、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情况。
四、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过程、起病急缓、有无外伤史、既往疾病史(如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可能相关基础病)、家族遗传病史等。
(二)神经系统查体
通过检查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肌肉力量及萎缩情况等,初步判断瘫痪类型(上运动神经元性或下运动神经元性)及大致病变部位。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脊髓MRI有助于发现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脊髓病变。2.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可评估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疾病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助于判断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瘫痪需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等;吉兰-巴雷综合征可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等。
(二)康复治疗
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对于儿童瘫痪患者,需注重早期个性化康复干预,最大程度挖掘运动潜能;老年人瘫痪则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训练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