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的发生与生产性粉尘暴露、个体易感性因素及防护措施缺失相关。生产性粉尘种类、特性、暴露时间和强度影响发病;个体遗传因素、基础健康状况是易感性因素;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或缺乏、工作场所通风除尘设施不完善是防护措施缺失方面的问题。
一、生产性粉尘的暴露
1.粉尘的种类与特性
不同类型的生产性粉尘对尘肺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例如,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英粉尘,其致纤维化能力较强。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吸入高浓度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工人,尘肺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在一些矿山开采、隧道开凿等作业环境中,工人长期接触这类粉尘,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引发尘肺病。
粉尘的粒径也是关键因素。粒径小于5μm的粉尘更容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并沉积,从而对肺部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在一些石英砂加工企业,粉尘的粒径分布如果以小粒径为主,工人吸入后,粉尘在肺泡等部位沉积,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
2.暴露时间与强度
暴露时间越长,患尘肺病的风险越高。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如在纺织厂的开棉、清花工序,或者石材加工中的切割、打磨工序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触粉尘,如果没有良好的防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肺部会逐渐积累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
粉尘暴露强度也至关重要。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会使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吸入更多的粉尘颗粒。例如,在一些粉尘浓度超标的矿井作业现场,空气中粉尘浓度远远超过职业卫生标准,工人吸入大量粉尘后,肺部的炎症反应会迅速加剧,加速尘肺病的发展进程。
二、个体易感性因素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粉尘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肺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会使个体在接触粉尘后更容易发生尘肺病。有家族中曾有尘肺病患者的人群,其后代可能携带一些与尘肺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在相同的粉尘暴露环境下,相比普通人群,患尘肺病的几率可能更高。
2.基础健康状况
本身患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接触粉尘后,肺部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已经受损,更容易受到粉尘的进一步损害,从而增加尘肺病的发病风险。例如,COPD患者的气道和肺泡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当吸入粉尘时,肺部的炎症反应会更加剧烈,并且肺部的纤维化进程可能会加速。
营养不良的个体,其身体的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接触粉尘后,身体难以有效地应对粉尘引起的肺部炎症和损伤,更容易发展为尘肺病。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工人,在粉尘暴露环境中,肺部的炎症修复过程受到影响,导致肺部纤维化的发生几率增加。
三、防护措施的缺失
1.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或缺乏
工人在工作中如果没有正确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护服等,就无法有效阻挡粉尘的吸入和接触。例如,一些工人认为防尘口罩佩戴麻烦或者不舒服,就不按规定佩戴,导致大量粉尘直接进入呼吸道。在一些小型的石材加工作坊中,很多工人没有佩戴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长期接触粉尘后,患尘肺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防护用品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也会影响防护效果。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防尘口罩,其过滤效率低,无法有效过滤粉尘颗粒,那么工人仍然会吸入大量粉尘,增加尘肺病的发病可能。
2.工作场所通风除尘设施不完善
工作场所的通风系统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维护不到位,无法及时有效地排出粉尘,会使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居高不下。例如,一些老旧的工厂车间,通风管道堵塞或者通风设备功率不足,导致粉尘在车间内积聚,工人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吸入大量粉尘,引发尘肺病。
除尘设备的缺失或失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粉尘产生量大的作业场所,如水泥厂的粉磨车间,如果没有安装有效的除尘设备,或者除尘设备出现故障后没有及时维修,那么大量的粉尘就会弥漫在车间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