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性头痛是常见原发性头痛类型,发病与肌肉收缩、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有特定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依IHS标准分发作性和慢性,可通过非药物(放松、改善生活、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及预防,儿童多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发病机制
肌肉收缩因素:头部与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是重要因素。比如长期伏案工作、学习的人群,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可引发紧张性头痛。这种肌肉收缩可能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或者是不良姿势使肌肉长期处于异常受力状态。
神经递质因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参与紧张性头痛的发病。例如5-羟色胺水平异常时,会影响头部血管和神经的调节,导致头痛发生。
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感、紧箍感或沉重感,通常为双侧头痛,疼痛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很少影响日常活动,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较为严重。疼痛部位常见于双侧太阳穴、额部、枕部等区域,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晕、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头部不适感,如头部重压感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难准确描述头痛的性质和部位。
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在月经前期等激素波动较大的时期,女性紧张性头痛的发病率可能会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的人群易患紧张性头痛。例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长期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的人群。另外,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也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紧张性头痛的发生风险。还有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颈部和头部肌肉紧张,诱发紧张性头痛。
病史因素: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发生紧张性头痛的风险可能增加。另外,有家族头痛史的人相对更容易患上紧张性头痛。
诊断标准
国际头痛协会(IHS)的诊断标准(2018年)
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头痛发作频率:每月头痛发作≤14天,持续时间30分钟-7天。
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2项:双侧性、压迫/紧箍样(非搏动性)、轻度或中度强度、日常活动不加重头痛(如步行或上楼梯,头痛不加重)。
具备以下至少2项:无恶心和呕吐(可有厌食);无怕声、怕光(可有其中一项)。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慢性紧张性头痛:
头痛发作频率:每月头痛发作≥15天,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2项:双侧性、压迫/紧箍样(非搏动性)、轻度或中度强度、日常活动不加重头痛(如步行或上楼梯,头痛不加重)。
具备以下至少2项:无恶心和呕吐(可有厌食);无怕声、怕光(可有其中一项)。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治疗与预防
非药物治疗
放松疗法:对于因肌肉紧张导致的紧张性头痛,放松疗法很重要。例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患者可以先紧张某一部位肌肉,然后再放松,依次对头部、颈部、肩部等肌肉进行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瑜伽、深呼吸等也属于放松疗法,深呼吸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肌肉紧张和精神压力。
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且质量良好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睡眠。调整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颈部和头部。对于儿童,要保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
心理干预: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进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医生通过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缓解精神压力,从而减少紧张性头痛的发作。
药物治疗:发作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阿司匹林等,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果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