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表现,靠内膜活检诊断,治疗依情况选药物或手术,预后较好;子宫内膜癌是恶性肿瘤,有异常子宫出血、晚期下腹疼痛等表现,诊断靠内膜活检及影像学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预后与分期等相关,特殊人群治疗需综合考量。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异常增生,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还未突破基底膜。病理上可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排列密集,核大、深染,有异型性,但间质存在。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年轻女性也可发生,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影响易出现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已具备侵袭和转移能力,可突破基底膜侵犯间质甚至肌层、浆膜等。病理类型多样,常见有内膜样癌等,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间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高发,与雌激素长期作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遗传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出血情况可能呈间歇性,量可多可少,由于不典型增生尚属癌前病变,一般不会有转移相关表现,如远处器官转移导致的相应症状。
子宫内膜癌:除了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外,随着病情进展,晚期可出现下腹疼痛、腹部包块等。当癌肿转移时,可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骨可出现骨痛等。
三、诊断方法区别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主要通过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检查时可见腺体的不典型改变,细胞异型性等特征。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等,但不能确诊,只是辅助诊断手段。
子宫内膜癌:诊断除了依靠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更为重要。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受侵情况、宫颈受累情况等;CT检查可了解有无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等;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有升高,但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四、治疗方案不同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孕激素类药物,通过孕激素拮抗雌激素作用,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逆转不典型增生,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子宫内膜情况。对于无生育要求的中老年患者,多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子宫内膜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如早期患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晚期患者术后常需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五、预后情况有别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经药物治疗逆转成功并妊娠分娩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需长期随访,监测有无复发及进展为癌的可能。
子宫内膜癌: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育需求,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权衡,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其生育功能。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比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在选择手术等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治疗前后需更好地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