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便秘可能引起结肠癌,其关联机制包括粪便中有害物质滞留时间延长致肠道黏膜易基因突变、肠道菌群失衡损伤黏膜;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肠道功能衰退便秘与结肠癌相关性更明显,年轻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致便秘也会增加风险;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来预防便秘以降低结肠癌风险。
一、便秘与结肠癌的关联机制
1.粪便中有害物质滞留时间延长
正常情况下,粪便会及时排出体外。但如果经常便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会明显延长。肠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如次级胆酸等会在肠道内持续被重吸收。有研究表明,次级胆酸等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可引起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风险。例如,长期便秘的人群,肠道内次级胆酸浓度相对较高,这种高浓度的次级胆酸对结肠黏膜的刺激作用会持续存在,使得结肠黏膜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殖。
2.肠道菌群失衡影响
便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便秘发生时,一些有益菌的数量可能减少,而有害菌的数量可能增加。有害菌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可能会损伤肠道黏膜。比如,某些有害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肠道黏膜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变。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在便秘向结肠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失衡的菌群环境为结肠黏膜的恶变提供了一定的微环境基础。
二、不同人群中便秘与结肠癌的相关性差异
1.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便秘。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处于衰退状态,便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老年人群中,长期便秘与结肠癌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肠道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受到便秘相关有害物质刺激和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结肠黏膜发生恶变的概率会增加。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便秘与结肠癌之间的关联。
2.年轻人
年轻人如果长期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虽然年轻人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便秘同样会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不过相对老年人来说,年轻人发生结肠癌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长期便秘不加以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年轻的上班族,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上偏向于高油高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同时缺乏运动,容易出现便秘,长期如此会使肠道内环境处于不利于健康的状态,增加结肠发生病变的可能性。
三、预防便秘降低结肠癌风险的措施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预防便秘和降低结肠癌风险的重要措施。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年轻人可以多吃苹果、香蕉、燕麦等。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左右。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能够更顺利地排出体外,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对于各年龄人群预防便秘都非常重要。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可以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有助于预防便秘,从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
3.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无论是哪个年龄人群,都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去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厕所蹲一会儿,培养排便反射。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左右尝试去排便。这样可以使肠道形成规律的蠕动,避免粪便在肠道内过度停留,减少便秘的发生概率,进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