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解剖因素方面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形成的肛尾韧带伸缩性差、肛管后方血供少及肛管狭窄等易致肛裂;便秘会使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度从而损伤肛管黏膜引发肛裂;肛门局部感染、外伤等也可导致肛裂;性别与年龄因素也有影响,女性在特殊时期、儿童肛管窄嫩、老年人胃肠功能差等都易增加肛裂发生几率。
一、解剖因素导致肛裂
(一)肛管解剖结构特点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肛尾韧带,此韧带伸缩性差、较为坚硬,且肛管后方和前方相比血供相对较少,当大便通过时,肛管后方承受压力较大,容易造成损伤,这是肛裂发生的一个重要解剖学基础。例如,儿童肛管相对较窄,且发育尚不完善,在便秘等情况下更容易因肛管后方承受压力而发生肛裂;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肛管周围组织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血供相关问题,在便秘等诱因下也较易引发肛裂。
(二)肛管狭窄相关情况
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者因肛门部手术等导致肛管狭窄,使得大便通过困难,排便时需要更大的力量,从而对肛管黏膜造成过度的机械性损伤,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肛裂。比如曾有肛门部手术史的患者,由于手术瘢痕等原因导致肛管狭窄,后续发生肛裂的风险会增加;先天性肛管狭窄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大便量的增加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肛裂问题。
二、便秘因素引发肛裂
(一)便秘导致大便干结
长期便秘的人群,大便排出困难,干结的大便在通过肛管时,会对肛管黏膜产生强烈的机械性损伤。因为干结的大便硬度大,通过肛管时需要用力挤压,容易撕裂肛管皮肤和黏膜。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干结的大便排出时就可能引发肛裂;一些生活方式不良,如很少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群,也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增加肛裂发生的几率。
(二)排便用力过度
便秘时患者往往会用力排便,这会使肛管内压力急剧升高,超过肛管所能承受的正常压力范围,从而损伤肛管皮肤,引发肛裂。比如一些患有便秘的孕妇,在用力排便过程中,肛管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肛裂发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有便秘问题的人群,也会因为排便时用力过度而增加肛裂的发病风险。
三、其他因素与肛裂发生的关系
(一)肛门局部感染
肛门周围组织的感染,如肛窦炎等,炎症可蔓延至肛管皮肤,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破损进而形成肛裂。例如,儿童如果不注意肛门局部卫生,容易引发肛窦炎等肛门局部感染,从而增加肛裂发生的可能;患有肛门局部感染性疾病的成年人,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肛门局部感染更容易扩散,进而引发肛裂。
(二)外伤因素
异物损伤、肛门检查时操作不当等外伤情况都可能直接损伤肛管皮肤,若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能发展为肛裂。比如进行肛门镜检查时,如果操作粗暴,可能会损伤肛管黏膜,若后续恢复不佳就有可能引发肛裂;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肛门,造成肛管皮肤损伤,也有引发肛裂的风险。
(三)性别与年龄因素影响
女性: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有所不同。妊娠期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盆腔血管,影响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孕期胃肠道蠕动减慢更容易发生便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女性肛裂发生的几率;月经期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下降,肛门局部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等影响,也可能促使肛裂的发生。
儿童:儿童肛管相对狭窄,且皮肤较为娇嫩,在受到便秘、肛门局部感染等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出现肛管皮肤的损伤而引发肛裂。比如婴幼儿如果发生腹泻,频繁的排便刺激肛管皮肤,加上婴幼儿肛管皮肤薄嫩,就容易导致肛裂。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而且肛门括约肌功能有所减退,肛管黏膜相对脆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老年人肛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排便用力时可能会因为身体状况的限制而增加肛管压力,进一步增加肛裂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