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生化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125、CEA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腹部超声、内镜超声)、CT(增强CT、CT血管造影)、MRI及MRCP;病理学检查有细胞学检查(腹水细胞学检查、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等获取组织病理检查),不同检查各有特点及作用。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生化检查
1.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胰腺癌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期血糖总体水平。研究显示,约10%-20%的胰腺癌患者会发生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这与肿瘤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有关。
2.肝功能相关指标: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转氨酶等可能升高,提示胆道梗阻及肝功能受损情况。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时,胆红素会明显升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胰腺炎、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在胰腺癌患者中,CA19-9的阳性率约为70%-80%,且其水平与肿瘤分期、预后等相关,若CA19-9显著升高,提示胰腺癌可能性大。
CA125:部分胰腺癌患者CA125可升高,尤其是伴有腹膜转移时。
CEA:癌胚抗原,胰腺癌患者中CEA升高率约为45%-50%,但特异性较差。
二、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能发现直径1-2cm以上的胰腺肿块。经腹部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胰腺深部病变显示可能不佳。对于肥胖患者或肠道气体较多者,可能影响检查效果。
2.内镜超声(EUS):将超声探头置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内,可清晰显示胰腺结构,发现更小的胰腺病变,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发现直径小于1cm的肿瘤,还可评估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增强CT: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方法。可清楚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坏死及周围血管侵犯情况等。胰腺癌在增强CT上多表现为胰腺局部低密度肿块,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能准确判断肿瘤分期,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对比剂肾病的风险,检查前后需适当水化。
2.CT血管造影(CTA):能更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对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价值。
(三)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1.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胰腺癌在MRI上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但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对于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可选择MRI检查。
2.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对于判断胆道梗阻的部位、原因有独特优势,可发现胰管、胆管扩张等情况,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及与其他胆道疾病鉴别。
三、病理学检查
(一)细胞学检查
1.腹水细胞学检查:若胰腺癌伴有腹水,可通过腹腔穿刺抽取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
2.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在超声或CT引导下,对胰腺肿块进行细针穿刺,获取细胞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且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对于靠近大血管等部位的肿块穿刺需谨慎。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经内镜、腹腔镜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极罕见发生胰腺癌,若怀疑儿童有胰腺相关病变,需考虑先天性发育等其他罕见病因,且病理学检查需格外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