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脑萎缩是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脑实质萎缩性病变,发病与营养缺乏、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有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精神症状等表现,头颅CT可见脑沟增宽等、MRI可更清晰显示脑实质萎缩,诊断依据饮酒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需与其他脑萎缩鉴别,治疗关键是戒酒并辅以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预防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特殊人群需尤其注意。
一、发病机制
营养缺乏与毒性作用:长期饮酒者常存在营养不良,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缺乏,同时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丢失。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乙醛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脑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脑的损害。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脑组织氧化损伤。同时,机体的炎症反应被激活,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可介导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促进脑萎缩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较为明显,对近期发生的事件、人物等容易遗忘;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保持对事物的持续关注;计算力下降,如不能准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下降。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如同醉酒步态;肢体协调能力差,精细动作困难,如不能准确完成系纽扣、拿筷子等动作。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
头颅CT检查:可见脑沟增宽、脑池扩大、脑室系统扩张等表现。脑沟增宽可表现为大脑半球表面的脑沟变深、变宽;脑池扩大常见于外侧裂池、环池等部位;脑室系统扩张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扩大。
头颅MRI检查:相较于CT,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实质的萎缩情况。可发现脑灰质和白质的体积减少,尤其是额叶、颞叶等部位的萎缩较为明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长期大量饮酒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年限、平均每日饮酒量等;结合患者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再通过头颅CT或MRI发现脑萎缩的影像学改变,即可考虑酒精性脑萎缩的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萎缩相鉴别,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阿尔茨海默病多起病于老年期,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影像学上早期可无明显脑萎缩,后期可见颞叶、海马等部位萎缩;血管性痴呆有脑血管疾病病史,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认知功能障碍多呈阶梯式进展,影像学上可见多发性脑梗死病灶或脑萎缩伴脑血管病变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是戒酒,这是治疗酒精性脑萎缩的关键措施。通过戒酒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可给予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于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
预防:最重要的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应控制饮酒量,避免发展为酒精依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酒精对脑的损害并及时干预。对于已经出现酒精相关健康问题的人群,应积极劝导其戒酒,并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健康指导。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酒精的代谢和耐受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酒精性脑萎缩的影响,因此老年人应尤其注意控制饮酒量;女性在饮酒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女性对酒精的代谢可能与男性不同,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害;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饮酒时更应警惕酒精对脑的损害,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