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头部CT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起病急骤,头部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等,治疗原则为防治再出血等,预后与病因等有关。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微血管瘤破裂等导致,出血部位主要在脑实质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等,出血部位主要在蛛网膜下腔。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出血:
一般表现: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在血压波动时发病,发病后头痛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随着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可逐渐加重,同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不同出血部位的表现有所差异,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中青年患者若有脑血管畸形等病史,发病更具突发性;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且恢复相对较慢。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有一定差异,长期高血压、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般表现: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或胀痛,难以忍受,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还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少数患者可有癫痫发作。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中青年人群若存在脑血管畸形等情况,在某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下易发病。女性和男性在发病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类似,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瘤破裂等风险从而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出血:头部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根据出血时间不同,高密度影的密度会有相应变化,可明确出血部位、范围等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CT可见脑沟、脑池等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腰椎穿刺检查可发现脑脊液呈均匀血性等改变,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四、治疗原则区别
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必要时手术治疗。脱水降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原则为防治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防治脑积水等。一般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防止再出血,如氨基己酸等,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脑血管痉挛,如尼莫地平。对于明确病因的患者,如颅内动脉瘤,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夹闭动脉瘤等。
五、预后差异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非关键区域、意识状态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重要(如脑干等)、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严重瘫痪、认知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预后相对更差。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与病因、出血量、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能及时治疗去除病因,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预后则较差。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预后可能更好一些,生活方式健康、无基础疾病加重因素的患者预后也相对更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