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留意一般状况、腹部体征等;合理体位护理,让婴儿取舒适半卧位等;严格饮食护理,怀疑时禁食,恢复进食需逐步进行;密切观察并发症,如肠道穿孔等并做好相应护理;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安抚,解释病情等以助婴儿康复。
一、病情观察
1.一般状况观察
对于婴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若婴儿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的情况,要高度警惕肠套叠。因为肠套叠会导致婴儿腹部疼痛,从而表现出异常的哭闹。同时,观察婴儿的面色,若面色苍白,可能提示婴儿因疼痛等不适出现了血液循环方面的变化。另外,观察婴儿的体温,一般肠套叠早期体温多无明显异常,但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可能会出现发热等情况,不同年龄的婴儿对病情的耐受和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儿年龄较小,病情变化相对更快,需更加细致观察。
观察呕吐情况,婴儿肠套叠常伴有呕吐症状,呕吐物开始可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之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管梗阻,近端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导致呕吐物性质发生变化。
2.腹部体征观察
触摸婴儿腹部,注意是否有腊肠样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腹部其他部位,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一定压痛。不同年龄婴儿腹部解剖结构有差异,婴儿腹部相对柔软,但肠套叠时可触及典型肿块。同时观察腹部是否有腹胀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腹胀逐渐加重的现象,腹胀的程度也能反映肠套叠的严重程度。
二、体位护理
1.休息体位
让婴儿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可采取半卧位,将婴儿上半身抬高30°-45°左右,这样有利于呼吸,减少腹部张力,缓解婴儿因腹痛带来的不适。半卧位对于婴儿呼吸功能的维护有帮助,因为婴儿呼吸功能相对较弱,良好的体位有助于改善呼吸状况。同时,要避免婴儿剧烈翻动,防止加重肠套叠病情。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在抱持时要注意姿势,避免过度颠簸婴儿腹部,尽量让婴儿处于相对稳定的体位,以减轻腹部的压力,利于病情观察和恢复。
三、饮食护理
1.禁食情况
一旦怀疑婴儿肠套叠,应立即停止喂食,包括母乳、配方奶等所有食物和水。因为进食会加重肠道的负担,导致肠套叠情况进一步恶化。对于婴儿来说,禁食时间的长短需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一般需要禁食至肠套叠确诊并进行相应处理后,医生根据情况再决定何时开始逐步恢复进食。
2.恢复进食
当肠套叠经过空气灌肠等治疗后病情稳定,开始恢复进食时,应从少量的温开水开始,观察婴儿有无不适反应,如呕吐、腹胀等。若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少量的母乳或稀释的配方奶,每次喂养量要少,逐渐增加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喂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婴儿的腹部情况和精神状态,根据婴儿的耐受情况逐步调整饮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
四、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肠道穿孔等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腹膜炎表现,如婴儿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这可能提示出现了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若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情况,也可能是并发症发生的表现。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更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高度警惕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若发生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情况,术后的护理也非常关键。术后要保持婴儿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按照儿科术后护理的要求进行精心护理,包括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监测婴儿术后的生命体征等,确保婴儿能够顺利恢复。
五、心理护理
1.家长心理安抚
婴儿肠套叠会让家长非常焦虑和紧张,医护人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解释病情的发展过程、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等,让家长了解整个护理和治疗的流程,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家长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对婴儿的护理和照顾,稳定家长的情绪有助于为婴儿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同时,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抱持、安抚婴儿,让家长掌握一些护理技巧,增强家长照顾婴儿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