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有一般症状和不同阶段的症状差异。一般症状包括脑部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及脑部缺血性症状的其他表现(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不同阶段中早期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进展阶段症状逐渐加重,晚期出现严重脑部功能障碍症状,各阶段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般症状
(一)脑部缺血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多为突然起病,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常见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手臂无法抬起,或者说话时吐字不清等情况。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血管狭窄,血流短暂减少,引起相应脑区域的缺血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可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增加TIA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的人群,若血压控制不佳,更容易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TIA症状。
2.脑梗死
症状相对持续时间较长,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意识障碍等。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导致相应脑区域的永久性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脑梗死。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脑梗死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一些有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会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二)脑部缺血性症状的其他表现
1.头晕
患者可感觉头部昏沉、眩晕,可能伴有头重脚轻的感觉。这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影响了前庭神经等相关脑区域的血液供应。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可能相对加快,更容易出现头晕等症状。对于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患者,在绝经后需要更加注重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和控制。
2.记忆力减退
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例如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的慢性缺血,影响了大脑海马等与记忆相关区域的功能。生活方式中长期的脑力活动过度或缺乏适当的休息等,可能会加重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对于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人群,如程序员等,由于用脑过度且可能缺乏足够的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更容易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记忆力减退。
二、不同阶段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差异
(一)早期阶段
1.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可能仅有轻微的头痛、头晕,或者偶尔出现肢体的轻微麻木等症状。此时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对较轻,血管狭窄程度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脑功能障碍。在年龄方面,30-40岁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开始出现早期症状,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由于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容易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展,出现上述较轻的症状。
(二)进展阶段
1.症状逐渐加重
脑部缺血症状更加频繁和明显,如TIA发作的次数增加,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持续不缓解且逐渐加重。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在生活方式方面,进展阶段的人群如果仍然保持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症状更快地加重。对于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阶段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等。
(三)晚期阶段
1.严重的脑部功能障碍症状
可能出现严重的偏瘫、认知功能严重减退(如痴呆)、言语功能丧失等。此时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的重要区域广泛缺血、坏死,脑功能严重受损。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70岁以上的人群,在晚期阶段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更为严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症状往往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