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及MRCP,超声可初步筛查但可能漏诊早期小癌,CT能清晰显示肿块及与周围关系,MRI对软组织分辨力优且MRCP可看胰胆管;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中CA19-9较常用但特异性不高,还有其他辅助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有ERCP结合活检、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和风险。
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CT。增强CT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楚地显示胰腺肿块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等。通过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组织的强化特点,有助于与胰腺其他病变相鉴别。例如,胰腺癌在增强CT上通常表现为胰腺局部的低密度肿块,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T检查都可较好地进行,能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胰腺病变信息,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问题,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需谨慎评估。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胰腺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显示得更为准确。MRCP可以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形态,对于判断胰胆管是否受肿瘤阻塞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一些CT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胰腺病变,MRI检查可能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特殊人群如孕妇等,需严格掌握MRI检查的适应证,因为磁共振检查一般不建议在妊娠早期进行,但在必要时,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是很高,一些良性胰腺疾病如胰腺炎等也可能导致CA19-9轻度升高。在胰腺癌患者中,CA19-9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晚期胰腺癌患者,CA19-9水平往往明显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CA19-9的检测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如果CA19-9明显升高,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需高度怀疑胰腺癌,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来确诊。
其他标志物:如CA242、CA50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胰腺癌的指标,但单独检测这些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相对有限,通常需要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病理学检查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内镜插入胰胆管内,注入造影剂,可显示胰胆管系统的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在病变部位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怀疑胰腺癌且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ERCP结合活检是一种有效的确诊方法。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胰腺炎、胆管炎等。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ERCP检查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胰腺病变部位,获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该方法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存在穿刺出血、胰瘘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内镜检查的患者,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方法。在进行穿刺活检前,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等进行评估,以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胰腺位置较深,穿刺活检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不首先考虑该检查方法,优先选择其他相对无创或风险较低的检查手段。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对于通过手术切除胰腺病变组织的患者,切除的标本会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这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处理有所不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更加注重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于儿童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