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约占50%-60%),还可发生在脑叶、脑桥、小脑齿状核等部位,其一般症状有头痛、意识障碍、血压升高,不同部位脑出血有不同特殊症状,且不同人群在脑出血发生及症状表现上有差异,需关注特殊人群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一、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脑出血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约占脑出血的50%-60%。此外,脑叶、脑桥、小脑齿状核等部位也可能发生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近端呈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容易破裂出血。脑叶出血常见于顶叶、颞叶等部位,多与脑动静脉畸形等因素有关。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左右,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引起。小脑齿状核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常因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
二、脑出血的症状
(一)一般症状
1.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出血侧头部,当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及神经所致。例如,脑出血患者由于血肿形成,颅内压力增高,刺激痛觉敏感结构,引发头痛,同时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有关。若出血部位影响到脑干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就会导致意识障碍。比如,大量脑叶出血或脑桥出血时,患者很快陷入昏迷状态。
3.血压升高:脑出血时,机体常出现应激性反应,导致血压明显升高,一般收缩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反射性升高。
(二)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症状
1.基底节区出血(豆纹动脉出血常见部位)
壳核出血:表现为突发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出血时还可伴有失语。例如,患者左侧壳核出血,可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右侧偏身感觉减退、右侧同向性偏盲,若为优势半球受累,还会有言语交流障碍。
丘脑出血:除有“三偏”综合征外,感觉障碍更为突出,可出现偏身深、浅感觉减退,常伴有丘脑性疼痛。若累及丘脑下部,可出现发热、血糖升高、尿崩症等症状。比如,丘脑出血患者右侧偏身感觉障碍明显,可能会有难以忍受的右侧肢体疼痛,同时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
2.脑桥出血:大量出血(血肿>5ml)时,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体温常>39℃且难以用退热药控制)、呼吸不规则、四肢瘫痪等症状。小量出血时,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病灶侧面部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共济失调性偏瘫等。例如,脑桥小量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左侧面部无力,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3.小脑出血:常有突然发作的后枕部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眼球震颤。大量出血时,血肿压迫脑干,可迅速出现昏迷及脑干受压征象,如双侧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等,甚至在数小时内死亡。比如,小脑出血患者会有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的表现,严重时很快陷入危急状态。
4.脑叶出血:症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顶叶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空间定向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枕叶出血可出现视野缺损等。例如,顶叶出血患者可能感觉右侧肢体麻木,同时对自身位置和空间关系感知出现偏差;颞叶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情绪异常、胡言乱语等精神方面的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出血发生及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发生脑出血;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脑出血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严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脑血管脆性增加,也易发生脑出血且症状可能更复杂。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应密切关注其意识、血压等变化;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强调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脑出血风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若发生脑出血,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更具特殊性,需及时进行专业的医疗评估和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