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病因与雌激素过度刺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遗传等有关,病理类型包括内膜样腺癌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等多种方法,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二、病因
1.雌激素过度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不排卵,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且无孕激素对抗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
2.肥胖: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4.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5.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可增加发病风险。
三、病理类型
1.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占80%-90%,肿瘤细胞形态和排列类似子宫内膜腺体,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
2.浆液性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腹腔播散,预后差。
3.黏液性癌:相对少见,预后较好,肿瘤细胞形成明显的黏液腺体。
4.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常呈实性片状、腺管或乳头状结构,癌细胞胞质丰富、透明。
四、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常见症状,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3.疼痛:晚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当癌肿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可出现下腹部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4.腹部包块: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或腹部包块。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情况。
2.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状、质地,附件有无包块等。
3.影像学检查
B超: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是常用的筛查方法。
MRI:能更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4.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和宫颈管组织分别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部位。
5.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病变形态,对可疑病变取活检,提高诊断准确率。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决定手术范围,早期患者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高危因素者需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
3.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常用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
4.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的治疗,如针对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但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七、预后
预后与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早期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需在充分评估病情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育愿望及肿瘤复发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能耐受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围治疗期的监测和护理,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