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有特定症状表现,皮肤方面前驱可有全身症状,皮疹沿神经带状排列;神经痛是重要特征且年龄越大越明显。医学检查包括实验室的血常规、病毒学检查及特殊情况的影像学检查。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肋间神经痛等鉴别,通过发病部位、分布特点、接触史、是否有皮疹等鉴别,综合多方面判断是否为带状疱疹,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来准确诊断。
一、症状表现
(一)皮肤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疹前可能会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年龄较大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些,比如老年人可能乏力感更重,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2.皮疹特点:通常首先出现红斑,很快发展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不同年龄段人群皮疹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皮疹可能相对更不典型,水疱可能更小等情况。
(二)神经痛表现
1.疼痛特点: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老年人中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医学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当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血常规检查能辅助判断是否有合并感染情况,但主要还是依靠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病毒学检查:
疱疹刮片:取疱底或疱周组织,涂片后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或帕氏染色,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疱疹病毒感染,但不能确诊是带状疱疹病毒。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带状疱疹病毒核酸,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能明确是否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略有差异,但总体能较精准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带状疱疹不需要常规影像学检查,但当怀疑有并发症累及其他器官时,可能会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如累及肺部可能会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等,通过影像学观察器官的形态、结构等是否有异常改变,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需充分考虑辐射等因素的影响,谨慎选择。
三、鉴别诊断
(一)与单纯疱疹鉴别
1.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簇集性小水疱,易复发,分布无一定神经走向,而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有典型的单侧性和节段性分布特点。例如口唇周围的单纯疱疹,多是成簇小水疱,可反复发生,与带状疱疹沿神经走行的单侧分布不同。
2.鉴别要点:通过发病部位、皮疹分布特点以及是否沿神经走行等方面进行鉴别,单纯疱疹一般不沿神经带状分布,而带状疱疹有明显的神经分布特征。
(二)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的病史,皮疹多发生在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而带状疱疹有神经痛且皮疹沿神经分布。比如接触了某些刺激性化学物质后,手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等,无神经痛,与带状疱疹不同。
2.鉴别要点:询问接触史,观察皮疹分布范围及是否有神经痛等表现来鉴别,接触性皮炎无神经痛且分布与接触部位相关,带状疱疹有神经痛且沿神经分布。
(三)与肋间神经痛等鉴别
1.肋间神经痛: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但一般无皮疹,而带状疱疹在出现皮疹前可能仅表现为神经痛,容易误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典型皮疹。对于老年人等,早期仅表现神经痛时要注意与肋间神经痛等鉴别,动态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是关键。
通过以上症状表现、医学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综合判断是否为带状疱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判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准确分析病情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