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术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伤口护理、病情监测、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护理。饮食上初期禁食后逐步过渡,恢复后选易消化等食物;休息要充足,早期床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关注患者心理,给予支持。
一、饮食方面
1.初期禁食与逐步过渡:胃穿孔术后早期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随着肠道功能恢复,一般先从清流食开始,如温开水、葡萄糖水等,随后逐渐过渡到流食,像米汤、藕粉等,再慢慢转为半流食,如软面条、蛋羹等,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这是因为术后胃肠道需要时间恢复蠕动和消化功能,过早进食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愈合。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遵循医生制定的精准饮食过渡计划,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调整饮食进程;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本身较弱,饮食过渡更要缓慢,密切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2.饮食内容要求:恢复正常饮食后,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不利于胃穿孔术后的恢复。例如,辣椒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油炸食品难以消化,会增加胃肠负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选择低糖的蛋白质和蔬果;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低盐饮食。
二、休息与活动
1.充足休息:术后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成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儿童患者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要为其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可能较差,可通过调整卧室环境、适当放松等方式来保证休息。
2.适当活动:术后早期可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短距离行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一般术后1-2天可开始床上活动,术后3-5天可在床边坐立,术后1周左右可适当进行短距离行走。儿童患者活动要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看护下进行,根据其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活动强度要适中,以自身不感到疲劳为宜。
三、伤口护理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要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果是腹部伤口,要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2-3天需要更换一次敷料,具体时间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如果发现伤口有异常,如渗液增多、红肿加剧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儿童患者皮肤娇嫩,在更换敷料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皮肤;老年患者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更要密切关注伤口状况,严格遵循伤口护理要求。
2.避免伤口受污染: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碰撞、沾水等。在洗澡时可以用保鲜膜覆盖伤口部位,防止伤口进水。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家属要协助做好伤口的防护工作。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要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果出现体温升高、血压异常、心率加快或减慢、呼吸急促等情况,可能提示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发生,要及时就医。儿童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家属要更加细心观察;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多,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加强监测。
2.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腹痛加剧、腹胀明显或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可能是病情复发或出现了新的问题,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五、心理调适
1.关注情绪变化:患者术后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对疾病恢复的担忧等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通过聊天、陪伴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儿童患者可能因为住院环境陌生等原因出现情绪烦躁等情况,家属要多安抚;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疾病的过度担忧而情绪低落,家属要耐心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