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护理包括针对意识障碍、脑疝、躯体移动障碍、感染风险等的护理诊断,以及病情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体位护理(床头抬高、定时翻身)、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呼吸支持)、营养支持(饮食选择、营养评估)、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在护理中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脑出血的护理诊断
(一)意识障碍
1.相关因素:脑出血导致脑部神经功能受损,影响意识中枢。不同年龄人群因脑部代偿能力不同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颅骨弹性较好症状相对隐匿,老年人因基础脑功能衰退更易出现意识障碍加重情况;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控制不佳易引发再出血致意识障碍加剧。
2.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二)潜在并发症-脑疝
1.相关因素:脑出血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使颅内压力分布不均。年龄较大患者脑血管弹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弱,更易发生脑疝;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脑血管状态差,增加脑疝发生风险。
2.表现:可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异常、呼吸节律改变等。
(三)躯体移动障碍
1.相关因素:脑出血累及运动中枢或肢体运动相关神经,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限。性别差异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可能影响康复;长期卧床生活方式者肌肉萎缩更快加重躯体移动障碍;有偏瘫病史者再次出血易致躯体移动障碍加重。
2.表现: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不能自主翻身、坐起等。
(四)有感染的风险
1.相关因素:患者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存在吞咽困难致误吸风险。儿童因自身免疫功能未完善,更易发生感染;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风险更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血糖控制不佳易继发感染。
2.表现: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等感染相关指标异常。
二、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水平变化,每15-30分钟评估一次意识情况,包括Glasgow昏迷评分等,对于儿童需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等方式判断意识状态,老年人要关注其从清醒到嗜睡等细微意识改变。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小时记录一次,尤其注意血压变化,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脑出血,儿童和老年人生命体征相对更脆弱,需更精细监测。
3.瞳孔观察:观察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每2小时检查一次,脑疝早期可出现瞳孔不等大等改变,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患者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儿童和老年人体位调整需更轻柔,避免加重不适。
2.翻身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防止压疮形成,翻身时要保持肢体功能位,儿童骨骼柔软,翻身时注意保护骨骼发育,老年人骨质脆弱,避免造成骨折等损伤。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对于有吞咽困难者,必要时进行吸痰,吸痰操作要轻柔,儿童气道狭窄,吸痰压力要适中,老年人吸痰时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2.呼吸支持:病情严重者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吸氧方式,儿童吸氧浓度需严格控制,避免氧中毒。
(四)营养支持
1.饮食选择: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于吞咽困难者可早期放置鼻胃管进行鼻饲营养,鼻饲时注意速度和温度,儿童鼻饲要根据年龄调整喂养量和速度,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注意营养均衡和食物温度。
2.营养评估: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如体重、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营养方案。
(五)康复护理(早期)
1.肢体功能训练: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肢体被动运动,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儿童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肌肉拉伤。
2.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关节屈伸等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自身机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