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系统疾病、淀粉样血管病、药物滥用等引起,可通过控制血压、筛查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关注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特殊情况来预防。
一、脑出血的引起原因
(一)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就会引发脑出血。据流行病学调查,约70%的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控制良好者。
(二)脑血管畸形
常见的脑血管畸形有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脑血管畸形处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动静脉畸形,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使血管承受异常压力,易发生破裂出血,青少年中因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
(三)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如同血管壁上的“薄弱气球”,血压升高时容易破裂。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脑出血起病往往较急,病情凶险,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如患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人群,脑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可能增高。
(四)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脑出血风险。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例,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出血,包括脑出血。
(五)淀粉样血管病
多见于老年人,脑内小血管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使血管壁弹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脑出血较为常见。
(六)药物滥用
如滥用抗凝剂、溶栓剂等药物,会干扰正常的凝血功能,增加脑出血的发生几率。一些有基础疾病自行滥用药物的患者,可能因药物作用导致脑出血。
二、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激动等导致血压波动的情况,比如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后立即情绪激动。
(二)筛查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
有家族史或出现过不明原因头痛、头晕等症状的人群,应进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早期发现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对于发现的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三)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脑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白血病患者需要按时接受化疗等治疗手段来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维持正常的血细胞数量和功能。
(四)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等的摄入。例如多吃芹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2.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避免剧烈运动。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出血风险,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几率,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五)老年人特殊注意事项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脑血管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缓慢改变体位,尤其是从卧位突然变为站位时,避免因血压骤变引发脑出血。同时,家属要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若老年人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疑似脑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六)儿童及青少年特殊情况
儿童及青少年中脑血管畸形导致的脑出血需引起重视,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癫痫发作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的脑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