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不能自主控便致粪便气体不自主流出,不同人群均可能发生,常见原因有肛门直肠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病变、肠道疾病等,医生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排便训练、生物反馈、药物)和手术,儿童、老年人、女性孕期及产后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表现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导致粪便及气体不自主地流出。其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少量粪便渗漏,也可能是完全失去控制,粪便随时排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更易出现,女性在怀孕、分娩后也可能出现相关问题。
二、常见原因
1.肛门直肠结构异常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多见于新生儿,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肛门直肠结构未正常形成,导致出生后就存在大便失禁情况。
肛门直肠损伤,如外伤导致肛门括约肌受损,或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损伤了肛门周围的神经和肌肉,影响排便控制。
2.神经系统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像脑卒中、脑肿瘤等,会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例如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若影响到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就可能出现大便失禁。
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可导致支配肛门直肠的神经受损,使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发大便失禁。
3.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同时影响肠道对粪便的正常控制功能,导致大便失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功能紊乱,频繁腹泻,使得肛门括约肌来不及反应,从而出现大便失禁现象。
三、评估与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特点、相关疾病史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如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肛周皮肤情况等。必要时还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直肠肛管超声、结肠镜等,以明确病因,进行准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评估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要考虑先天性因素,老年人则要关注神经系统和肠道的退行性变化等。
四、治疗与干预
1.非手术治疗
排便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规律的排便计划,帮助重新建立排便反射。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让患者尝试排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可能改善大便失禁情况。对于儿童,家长可协助进行规律排便训练,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让患者感知肛门括约肌的活动,进行针对性训练,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失禁患者,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通过生物反馈治疗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药物治疗,针对肠道炎症等病因使用相应药物,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氨基水杨酸制剂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不恰当用药,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2.手术治疗
对于肛门直肠结构异常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如肛门直肠畸形的新生儿可能需要通过手术重建正常的肛门直肠结构;肛门括约肌损伤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括约肌修复或重建手术。手术效果会因患者具体病情而异,术后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辅助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先天性大便失禁儿童,需尽早进行评估和干预,因为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小。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由于大便失禁可能导致营养丢失,需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同时,要给予心理关怀,避免儿童因大便失禁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2.老年人
老年人大便失禁往往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要注意预防压疮,因为长期大便失禁会使肛周皮肤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老年人清洁肛周皮肤,保持局部干燥。还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以改善大便失禁情况。
3.女性孕期及产后
孕期女性大便失禁可能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因素有关,要注意饮食调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加重大便失禁情况。产后女性要注意盆底肌锻炼,很多产后大便失禁与盆底肌损伤有关,通过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锻炼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功能,改善大便失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