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由EV71引起,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经多种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轻症有相应表现,重症可多系统受累,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轻症对症支持,重症住院针对系统治疗,可通过个人、环境卫生等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包括儿童、婴幼儿及特殊健康状况儿童需关注的方面。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肠道病毒可通过粪便、咽部分泌物、疱疹液等排出体外,持续排毒时间较长。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例如,经口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或者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等都可能被感染;在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传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风险相对更高。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仍可再次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
轻症表现:大多数患者感染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在1-2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表现:少数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等;呼吸系统受累可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等;还可能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增快或减慢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可初步怀疑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粪便、咽拭子、疱疹液等标本中的肠道病毒71型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71型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治疗原则
轻症患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且患者有不适时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等。
重症患者:需要及时住院治疗,针对不同的受累系统进行相应治疗。如神经系统受累时需进行降颅压、镇静等治疗;呼吸系统受累时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等;循环功能障碍时需要进行抗休克等治疗。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儿童和家长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活动室等进行通风、消毒。
疫苗接种: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鼓励在18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
避免聚集: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71型。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治疗。在患病期间,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对于出现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的婴幼儿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如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因口腔疱疹引起的疼痛导致进食困难等。
特殊健康状况儿童: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的儿童,感染肠道病毒71型后发生重症的风险可能更高,家长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