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术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伤口护理、病情监测、药物使用及特殊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饮食上术后初期逐步过渡,保证营养均衡;休息要充足,活动早期适度逐步增加;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清洁干燥;监测生命体征和不适症状;严格遵医嘱用药,特殊人群如孕妇、有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
一、饮食方面
1.术后初期:胃穿孔手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待肠道蠕动恢复、医生允许进食后,先从清流食开始,如温开水、葡萄糖水等,观察无不适后可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米汤、藕粉等,这些流食易于消化,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随着恢复,可转为半流食,如稀粥、面条等,半流食相比流食能提供更多能量。一般术后1-2周左右可逐渐过渡到软食,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伤口愈合。例如,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充血、水肿等,不利于术后恢复。
2.营养均衡:要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伤口修复,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A等对伤口愈合也有帮助,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和钙质来支持身体恢复;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物的选择应更注重易消化吸收。
二、休息与活动
1.休息:术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睡眠7-9小时。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促进伤口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也有差异,儿童需要保证午睡时间,以满足生长发育对休息的需求;老年人睡眠可能相对较少,但也应保证每天有稳定的休息时段。
2.活动: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但可适当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1-3天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床边坐立、短距离行走等。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需有人陪同,防止发生意外。例如,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行走时容易摔倒,所以需要有人在旁协助。
三、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要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如果发现伤口有异常,如红肿范围扩大、渗液增多等,应及时告知医生。不同年龄的患者对伤口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不同,儿童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需要家长密切关注;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但也不能放松对伤口的观察。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沾水,防止感染。在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泼好动,更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碰撞等导致伤口污染或裂开。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注意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果出现体温异常升高(如超过38.5℃)、血压波动较大、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可能提示出现了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体温、心率等相对成年人更快,家长要熟悉儿童正常的生命体征范围,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2.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果腹痛加剧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例如,若患者术后再次出现腹痛,且疼痛性质与术前胃穿孔的疼痛不同,可能是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
五、药物使用与特殊情况
1.药物使用:术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如抗生素等,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用药,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特殊人群:如孕妇胃穿孔术后,要格外注意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食和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