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瘤包括良性的胰腺囊性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同类型有相对特异表现,影像学有各自特征,良性者可随访或手术切除,预后好;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有腹痛、黄疸、消瘦等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可手术者综合治疗,总体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低,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
一、定义与分类
胰腺瘤
胰腺瘤多为良性肿瘤,包括胰腺囊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等。胰腺囊性肿瘤又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其中浆液性囊腺瘤通常生长缓慢,恶变概率较低;黏液性囊腺瘤存在一定恶变倾向。
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多为单侧发病,边界清楚,生物学行为相对较惰性,但也有少数病例具有侵袭性。
胰腺癌
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导管腺癌、腺泡细胞癌、黏液性囊腺癌等,其中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
二、临床表现差异
胰腺瘤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症状。例如浆液性囊腺瘤较大时可能压迫胃肠道,导致腹胀、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实性-假乳头状瘤如果体积较大,可能在上腹部触及肿块,但一般患者全身状况影响较小,消瘦、黄疸等症状出现较晚。
不同类型的胰腺瘤有其相对特异的表现,如黏液性囊腺瘤有时可能因囊内出血等情况出现急性腹痛。
胰腺癌
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钻痛,夜间和仰卧位时加重;黄疸是胰头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患者还会出现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糖升高或糖尿病症状加重,这是因为胰腺癌可能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胰腺瘤
超声检查:浆液性囊腺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内部可见分隔,呈“蜂窝状”改变;实性-假乳头状瘤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清楚。
CT检查:浆液性囊腺瘤典型表现为“中央瘢痕征”,增强扫描后分隔及中央瘢痕可强化;黏液性囊腺瘤可见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较厚,有时可见乳头状结节;实性-假乳头状瘤CT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可有囊变、出血等表现,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
MRI检查:不同胰腺瘤在MRI上有各自特征,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胰腺癌
超声检查:胰腺内可见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常伴有胰管扩张、胆管扩张等表现。
CT检查:胰腺内可见肿块,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时肿块强化不明显,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更清晰,常伴有胰周血管受侵、淋巴结转移等表现,如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被肿瘤包绕等。
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对胰腺癌的分期等评估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方式及预后区别
胰腺瘤
治疗方式:对于良性胰腺瘤,如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或有恶变倾向的胰腺瘤,如黏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较大或有侵袭表现时,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较好。
预后:良性胰腺瘤手术切除后一般可治愈,复发概率低;即使是有恶变倾向但早期切除的胰腺瘤,预后也相对胰腺癌要好很多。
胰腺癌
治疗方式:胰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对于可手术切除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常用吉西他滨等药物;靶向治疗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靶点的药物也在临床应用中。
预后:胰腺癌总体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很低,即使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复发转移率也很高,多数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年龄较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有胰腺癌家族史等因素都会影响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年轻患者相对预后可能稍好一些,但总体预后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