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手术和药物治疗。非手术有盆底肌训练(各年龄段适用,收缩放松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多种原因适用,仪器反馈助患者学会控制盆底肌)、饮食调整(所有患者适用,调整饮食结构);手术有肛门括约肌修复术(肛门括约肌损伤适用,修复受损括约肌)、人工肛门括约肌植入术(严重括约肌功能障碍且其他无效者适用,植入装置模拟控制排便);药物有止泻药物(肠道蠕动过快等适用,抑制肠道蠕动等减少大便排出),特殊人群如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选择温和有效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一)盆底肌训练
1.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均可尝试,尤其适用于因盆底肌松弛导致的大便失禁人群,包括产后女性、中老年人群等。
2.原理: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大便失禁症状。研究表明,规律进行盆底肌训练可提高盆底肌的肌力和耐力。
3.方法:患者取坐位、卧位或站立位,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类似于忍大便的动作),持续3-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二)生物反馈治疗
1.适用人群: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失禁患者,特别是盆底肌功能障碍相关的大便失禁。
2.原理:利用仪器将盆底肌的肌电活动等信息转化为患者能感知的信号(如声音、图像等),让患者了解自己盆底肌的活动情况,从而学会正确控制盆底肌,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显示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大便失禁患者的症状。
3.方法:患者在仪器监测下进行盆底肌训练,根据仪器反馈的信息调整盆底肌收缩和放松的方式,一般每周进行数次,每次训练时间约30分钟,疗程通常为数周。
(三)饮食调整
1.适用人群:所有大便失禁患者均可进行饮食调整,尤其与饮食相关因素导致大便失禁的人群,如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过多、饮食不规律等引起大便失禁的患者。
2.原理: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大便的性状和排便规律趋于正常,从而减少大便失禁的发生。例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使大便质地变稠,有利于控制排便;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3.方法:增加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二、手术治疗
(一)肛门括约肌修复术
1.适用人群:适用于因肛门括约肌损伤等导致大便失禁的患者,如外伤引起肛门括约肌损伤的人群。
2.原理:修复受损的肛门括约肌,恢复其对排便的控制功能。对于因外伤等原因造成肛门括约肌部分或完全断裂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括约肌可改善症状。
3.方法:根据括约肌损伤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如直接缝合断裂的括约肌等,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
(二)人工肛门括约肌植入术
1.适用人群:适用于严重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大便失禁患者。
2.原理:通过植入人工肛门括约肌装置,模拟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来控制排便。该装置包括袖套、泵和储液囊等部分,袖套环绕肛管,泵和储液囊置于皮下,通过泵的操作可控制袖套的收缩和放松,从而控制排便。
3.方法:手术将人工肛门括约肌装置的各部分分别植入相应部位,术后需要对装置进行调试和患者的适应训练等。
三、药物治疗
(一)止泻药物
1.适用人群:因肠道蠕动过快等原因导致大便失禁的患者,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腹泻相关大便失禁的人群。
2.原理:通过抑制肠道蠕动或减少肠道分泌等作用来减少大便的排出,从而改善大便失禁症状。例如,洛哌丁胺可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延长肠内容物的通过时间。
3.药物举例:常用的止泻药物有洛哌丁胺等,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在使用时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大便失禁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盆底肌训练等,且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耐受能力;老年大便失禁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如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注意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