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会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共济失调)、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言语障碍(如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感觉障碍及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不同人群在这些障碍的表现和影响上有差异,如老年患者相关障碍可能更严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患病风险等。
共济失调:患者会出现平衡感差、肢体协调运动障碍,走路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这是因为脑卒中可能累及小脑或其传导通路,影响了机体对肌肉运动的精准调控。例如小脑梗死或出血的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共济失调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共济失调,对其运动发育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要更精心的康复训练来改善。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包括近期记忆力和远期记忆力下降。患者可能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也可能对过去的一些经历记忆模糊。脑卒中影响了大脑的海马体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导致记忆功能受损。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存在一定程度脑萎缩的基础,脑卒中后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脑血管长期处于不良状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的发生风险更高。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进行学习、工作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分心。这与脑卒中导致大脑额叶等注意调控相关脑区的功能异常有关。不同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脑卒中后注意力不集中的发生,但不同年龄层的患者,儿童脑卒中后注意力问题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成年患者则可能影响工作效率。
言语障碍
失语症: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等多种类型。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无法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缺乏逻辑,且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混合性失语则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情况。这是由于脑卒中损伤了大脑语言中枢,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老年患者由于语言中枢相关脑区的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可能更严重。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脑血管病变风险高,更容易出现言语障碍。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是因为控制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导致发音器官协调运动障碍。任何年龄的脑卒中患者都可能出现构音障碍,但儿童患者由于发音器官尚在发育中,构音障碍对其语言发育影响较大,需要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来促进发音功能的恢复。
吞咽障碍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轻者表现为进食时呛咳,重者可能无法正常吞咽食物和液体,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脑卒中累及了吞咽相关的神经核团或传导通路,使得吞咽反射异常。老年患者由于吞咽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脑卒中后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吞咽障碍。有长期吞咽功能不良病史的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风险更高,需要在急性期就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必要时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措施。
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患侧肢体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温度觉减退等。是由于脑卒中损伤了感觉传导通路,导致对侧身体的感觉信息传递受阻。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但实际感觉异常可能更易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女性患者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康复护理中需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精神心理障碍
抑郁:脑卒中后抑郁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厌世等。这与脑卒中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改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方面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且抑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康复效果。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风险更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辅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焦虑: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可能与对疾病预后的担忧、身体功能障碍带来的生活不便等因素有关。任何年龄的脑卒中患者都可能出现焦虑,但儿童患者的焦虑可能源于对疾病和身体变化的不理解,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