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穿孔需从症状表现(腹痛、体征)和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小穿孔,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和手术(适用于饱食等情况,有穿孔缝合术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一般护理(体位、胃肠减压、切口)、饮食护理(禁食时间、原则)及康复随访(定期复查、溃疡病治疗)。
一、急性胃穿孔的诊断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突发的剧烈腹痛,疼痛起始于上腹部或穿孔部位,迅速波及全腹,疼痛性质呈刀割样或烧灼样,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以哭闹等方式体现不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腹痛表现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但本质仍是急性胃穿孔的典型疼痛特征。有溃疡病史的患者,腹痛发作更符合原有溃疡病的规律变化。
体征:查体可见患者呈强迫体位,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等。
2.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诊断急性胃穿孔的重要依据之一;腹部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腹腔内情况,包括穿孔部位、腹腔积液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身体生理结构差异略有不同,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而CT检查对身体组织的显示更细致,但同样要权衡辐射风险。
二、急性胃穿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小穿孔,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年龄较小、基础状况较好、穿孔口径小,腹腔污染较轻等情况。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抽出胃内容物,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有利于穿孔的闭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饱食后穿孔、顽固性溃疡穿孔、伴有出血或幽门梗阻等并发症的穿孔患者,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耐受性等方面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女性患者可能在围手术期激素水平变化对身体恢复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有溃疡病史且病史较长的患者,手术中需更仔细探查溃疡情况及周围组织粘连等情况。
手术方式
穿孔缝合术:简单快捷,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通过缝合穿孔部位,阻止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然后进行腹腔冲洗等处理。
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溃疡病穿孔合并出血、幽门梗阻或怀疑有癌变等情况的患者。该手术可一次性解决胃穿孔及原发病变,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体位:患者麻醉清醒后,若血压平稳可取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使炎症局限,减轻中毒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半卧位的舒适度和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需注意体位的适当调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引起不适。
胃肠减压护理: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若引流液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预防切口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切口护理更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避免感染因素。
2.饮食护理
禁食时间: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和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穿孔缝合术后需禁食较长时间,然后逐渐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饮食过渡要更缓慢;儿童患者在饮食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选择适合儿童消化的食物。
饮食原则:遵循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3.康复随访
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包括腹部体征、影像学检查等,了解恢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复查的间隔和检查项目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恢复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在复查时可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整体状况的影响。
溃疡病相关治疗:对于有溃疡病史的患者,术后需继续针对溃疡病进行相关治疗,如抑酸等治疗,预防溃疡复发导致再次穿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