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表现有头痛、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及视野缺损;不同部位脑出血有特殊表现,基底节区出血具三偏征等,脑叶出血表现因脑叶而异,脑干出血凶险,小脑出血有眩晕等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头痛:是脑出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剧烈头痛,常位于出血侧的头部,这是因为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或神经引起。例如,大量脑出血时,颅内压迅速增高,患者头痛会非常明显,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较为常见,轻症患者可能仅有嗜睡,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加,可出现昏睡、昏迷等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颅内压增高的耐受性较差,意识障碍出现得更早且更严重;而年轻患者如果脑出血量不是特别巨大,可能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若出血部位影响到脑干等重要结构,意识障碍往往较重。
血压升高: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压会明显升高,这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血压波动可能更大,控制血压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比如,既往有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出血时血压往往显著升高,可达200/120mmHg以上。
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出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受限。这是因为脑出血破坏了锥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例如,左侧脑出血可能导致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右侧肢体无法正常抬起、运动,精细动作难以完成。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能力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相对恢复潜力较大,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恢复可能较慢。
肌张力改变:急性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等表现。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患者,脑血管本身存在病变,脑出血后肌张力改变可能更为复杂,恢复也更困难。
感觉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减退,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患者可能感觉出血侧肢体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感觉功能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有关,若感觉传导通路受损严重,感觉障碍会比较明显。
语言功能障碍:如果脑出血发生在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意义,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脑血管功能可能已受影响,脑出血后语言功能障碍可能更难恢复。有既往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脑出血后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可能比无病史患者更差。
视野缺损:若脑出血影响到视觉中枢或视辐射,患者可出现视野缺损,如偏盲等。不同年龄患者视野缺损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年龄较大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眼部病变,需要仔细鉴别。
三、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特殊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典型表现为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性偏盲。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和感觉减退;出血量较大时,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高血压是基底节区出血的常见病因,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是高发人群,这类人群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发生脑出血。
脑叶出血:不同脑叶出血表现有所不同,额叶出血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偏瘫等;颞叶出血可出现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顶叶出血以感觉障碍为主;枕叶出血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脑叶出血的病因除高血压外,脑血管畸形等也是常见原因,年轻人脑叶出血需警惕脑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病变。
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常见症状有交叉性瘫痪(出血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患者常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任何微小的出血都可能影响重要功能,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干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小脑出血: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压迫脑干,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小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起病较急,患者往往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眩晕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