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发病6个月后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即后遗症,常见运动、认知、言语、吞咽、情感等功能障碍,其发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预防和康复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减轻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表现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是较为常见的运动功能后遗症。例如患者患侧上肢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抬举、握持无力,下肢不能正常行走,呈划圈步态等。这是由于脑卒中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使得对侧肢体的运动调控出现障碍。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比如患者患侧肢体可能出现肌肉痉挛,难以放松,影响关节活动范围。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患者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忘记放置物品的位置、刚说过的话等。这与脑卒中影响了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等结构有关。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对话或参与日常活动时,容易分散注意力。
执行功能障碍:包括计划、组织、解决问题等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如不能很好地规划一天的家务劳动等。
言语功能障碍:
失语症:分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常表现为讲话费力、语量少等)、感觉性失语(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语言的含义)、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的特点)等多种类型。这是因为脑卒中损伤了大脑语言中枢及其相关联络区,影响了语言的表达、理解等功能。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导致发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出现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经口进食,需要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这是因为脑卒中影响了吞咽反射弧相关的神经结构,导致吞咽肌群的协调运动失常。
情感障碍:
抑郁: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等表现,对生活缺乏信心。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导致的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参与其中。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患者可能对自身的病情过度担忧,影响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年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后遗症且恢复相对困难。而儿童脑卒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神经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后遗症的表现和康复情况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可能影响智力发育、运动功能的正常形成等。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直接影响相对不突出,但女性脑卒中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康复产生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脑血管的病变,从而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和加重后遗症程度。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影响脑血管的健康,不利于脑卒中后的康复,还可能增加再次脑卒中的发生几率。
缺乏运动:患病后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同时也不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和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高,且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因为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脑血管,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狭窄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且糖尿病会影响神经的修复和代谢,使得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更加困难,例如高血糖环境可能不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和加重后遗症。
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和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预防和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后遗症的影响,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