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的小溃疡,病因有便秘(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因素)和外伤(含医源性、异物损伤),临床表现有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适应症、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局部卫生。
一、肛裂的定义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
二、肛裂的病因
1.便秘
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相对常见,儿童便秘多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关,老年人则常因胃肠蠕动减慢等。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肛裂,可能与女性骨盆结构等因素导致肛管压力等不同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进食精细食物、饮水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便秘,干燥的粪便通过肛管时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就可能导致肛裂。例如,一些久坐少动、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的人群,便秘发生率高,进而增加肛裂风险。
2.外伤
医源性因素:肛管直肠检查时,如硬的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能损伤肛管皮肤。有肛肠手术史的患者,若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肛管皮肤受损形成肛裂。
异物损伤:肛门置入异物,如竹签、玩具等,可能会划伤肛管皮肤,引发肛裂。
三、肛裂的临床表现
1.疼痛
特点: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出现肛管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收缩痉挛,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直到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此为肛裂疼痛的周期性。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害怕疼痛而抗拒排便,进而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老年患者由于痛觉敏感度等因素,疼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会影响生活质量。
2.便血
出血量:便血程度不一,一般便血较少,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带血。
与病情关系:便血的多少与肛裂的创面大小等有关,创面小则出血量少,创面大则出血量相对多一些,但一般不会出现大量便血的情况。
3.便秘
互为因果:肛裂患者往往因排便疼痛而害怕排便,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结,进而加重便秘,而便秘又会进一步损伤肛管皮肤,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四、肛裂的诊断
1.肛门视诊:医生用双手轻轻分开患者的臀部,观察肛管皮肤有无裂口,多数肛裂可在肛管后正中线上发现典型的溃疡。
2.直肠指诊:一般不用于急性肛裂患者,以防加重疼痛,但对于慢性肛裂患者,可了解肛管内有无其他病变,如有无肛瘘等,但指诊时要轻柔。
3.肛门镜检查:可以明确肛裂的部位、大小、深度等情况,但在急性肛裂时应谨慎操作,避免引起剧烈疼痛。
五、肛裂的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儿童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则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大便通畅。成人患者同样需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坐浴: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肛裂愈合。儿童坐浴时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老年人坐浴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滑倒。
药物治疗:可使用局部涂抹的药膏,如硝酸甘油软膏等,能松弛肛管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肛裂愈合,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手术治疗
适应症:对于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手术前要评估全身状况,如心脑血管功能等,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3.预防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儿童要培养规律的排便时间,老年人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
注意肛门局部卫生: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儿童便后清洗要轻柔,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老年人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