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一般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敏)、语言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特殊类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短可恢复、脑出血多活动起病进展快伴高血等及意识障碍和神经定位症状、脑梗死多安静发病症状渐现或阶梯加重,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不同。
一、一般常见症状
头痛: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都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出血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血液刺激脑膜或颅内压增高,头痛往往较为剧烈,常为全头部胀痛、炸裂样痛;缺血性脑血管病引发脑水肿等情况时也可出现头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不同年龄人群对头痛的感受和表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表述相对模糊,而年轻人可能更易明确表达头痛的程度和性质。
头晕:较为常见,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脑部供血不足可导致头晕;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颅内压改变等也可引发头晕。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头晕症状,且可能因头晕影响日常活动。
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是脑血管病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当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受损时,会出现对侧肢体的运动异常。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可导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严重时无法自行活动。不同年龄段患者偏瘫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青壮年身体状况较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积极康复治疗;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肌张力异常:脑出血或脑梗死累及锥体系等结构时,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无抵抗感。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变对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或丧失。例如,患者可能感觉患侧肢体对疼痛刺激不敏感,或者无法准确感知物体的温度、质地等。不同性别患者在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表达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方式可能因性别角色不同而有一定区别,女性可能更依赖他人协助应对感觉障碍带来的生活不便。
感觉过敏:对正常刺激的感觉过强,如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等。
语言功能障碍
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混合性失语(既不能表达也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当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时会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例如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病变易导致失语症。不同年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难度有所不同,儿童的语言中枢可塑性相对较强,康复潜力较大;成年人语言功能已相对固定,康复难度可能较大,但通过专业康复训练仍可取得一定改善。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或肌肉病变导致的语言相关肌肉运动不协调引起。
三、特殊类型脑血管病的症状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常见症状有单肢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这些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生TIA的风险不同,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明显增高,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脂异常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
脑出血
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较快,常伴有血压明显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随后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同时伴有上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高血压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脑出血风险。
脑梗死
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病情进展相对较缓(但也有部分进展迅速的情况)。症状逐渐出现或呈阶梯式加重,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可导致脑梗死,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抗凝等治疗预防脑梗死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