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有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见于婴幼儿的腹痛(突然剧烈哭闹后短暂安静再反复发作,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早期呕吐胃内容物随后含胆汁晚期呕吐粪便样液体、发病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有压痛包块;非典型症状有早期一般情况良好随病情进展出现精神萎靡等,不同年龄儿童有特殊表现;早产儿症状不典型,肥胖儿童因腹部脂肪多包块难触及等致诊断困难,需结合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一、典型症状
(一)腹痛
1.表现特点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随后有短暂安静期,之后又反复发作。儿童可能会用手抓腹部、弯腰等表现出痛苦。这是由于肠套叠时,套入的肠管痉挛、牵拉肠系膜导致。例如,在一项对儿童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约80%以上的患儿首发症状为阵发性腹痛。
不同年龄儿童腹痛表现有差异,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主要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年长儿童可较清楚诉说腹痛,呈阵发性发作。
(二)呕吐
1.表现特点
早期呕吐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胃内容物和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梗阻部位,向上反流引起呕吐。如一些研究显示,约70%-80%的肠套叠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性质会发生变化。
对于婴儿来说,呕吐可能是比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就开始呕吐。
(三)血便
1.表现特点
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较特征性的表现。是由于肠套叠处的肠黏膜受挤压,导致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例如,在临床病例中,当观察到患儿排出果酱样便时,高度提示肠套叠可能。
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会立即出现血便,有些患儿可能在发病数小时后才出现,而且血便的量也有所不同,有的患儿血便量较少,仅在粪便中可见少量黏液血丝,有的则量相对较多。
(四)腹部包块
1.表现特点
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多位于右上腹季肋下,其次为脐周,晚期可出现肠梗阻时的全腹膨隆。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在体格检查中,约60%-80%的患儿可触及腹部包块,但对于肥胖儿童等情况,可能较难触及包块。例如,一些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的体格检查统计发现,腹部包块的检出率与患儿的病情阶段、体型等因素有关。
二、非典型症状
(一)全身情况
1.表现特点
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发热等表现。发热可能是由于肠道缺血、坏死,毒素吸收等原因引起。例如,部分患儿在肠套叠晚期,由于肠道梗阻严重,出现肠管坏死,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甚至更高。
对于婴幼儿来说,全身情况的变化较为明显,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
(二)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表现
1.婴儿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拒食、面色苍白等。婴儿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肠套叠对其影响更为迅速,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等。
2.儿童
年长儿童可能除了腹痛、呕吐等表现外,还能较清楚地描述腹部的不适感受,但有时也可能以其他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如仅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早产儿
1.表现特点
早产儿发生肠套叠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对肠套叠的耐受能力差。可能腹痛表现不剧烈,哭闹不明显,呕吐症状也可能不典型,血便出现时间可能较晚,腹部包块较难触及。这是因为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发育不成熟,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不如足月儿明显。
医护人员在护理早产儿时,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生命体征、进食情况等,一旦怀疑肠套叠,应尽早进行检查,因为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肥胖儿童
1.表现特点
肥胖儿童由于腹部脂肪较多,腹部包块较难触及,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其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被肥胖掩盖,血便等表现也可能不典型。例如,在体格检查时,由于脂肪层厚,很难准确摸到腊肠样包块,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对于肥胖儿童怀疑肠套叠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腹部超声等,来明确诊断。同时,家长在照顾肥胖儿童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排便、腹部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