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与痔疮在定义病理、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不同。肛门息肉是肛管或直肠黏膜带蒂肿物,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有便血、脱垂等症状,靠直肠指检、内镜检查诊断,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有相应便血、脱出等症状,靠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诊断,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肛门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发病多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较少发生恶变。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等原因引起,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相互融合。
二、症状表现
肛门息肉
便血:通常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若息肉较大且位置靠近肛门,有时可在排便时脱出肛外,排便后可自行回纳。儿童患者的肛门息肉有时可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量不多。
脱垂: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可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垂于肛外。
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这与息肉刺激肠道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但儿童患者的肠道刺激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和脱出。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轻者仅大便表面带血,重者可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多见于成年人,疼痛较为剧烈,在排便、行走、咳嗽时加重。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为环状痔。混合痔的症状可更为复杂,便血可多可少,脱出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回纳,患者肛门部不适、疼痛等症状也较明显,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
三、诊断方法
肛门息肉
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柔软肿物,可活动,带蒂息肉有时可触及蒂部。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内镜检查:直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肛门息肉的重要方法,不仅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很重要,要考虑儿童的肠道直径等因素,检查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外部,可发现外痔、混合痔脱出等情况。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检查时的隐私保护,尽量减少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直肠指检: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直肠疾病,如直肠癌等。在检查痔疮时,直肠指检可了解肛管内的情况,但对痔疮本身的诊断主要依靠肛门视诊和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还可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等。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和出血。
四、治疗原则
肛门息肉
内镜下切除: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尤其是肿瘤性息肉,多采用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圈套器切除术等。儿童患者若需内镜下治疗,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确保患儿安全,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血、腹痛等并发症。
手术切除:对于基底较宽、内镜下切除困难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等因素选择,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
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期痔疮患者,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排便习惯、热水坐浴等。对于儿童痔疮患者,要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还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局部外用痔疮膏、栓剂等,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情况,尽量选择刺激性小、安全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手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