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长冻疮受局部、全身及环境因素影响。局部因素有皮肤血管对寒冷敏感性及局部潮湿;全身因素包括体质(血液循环差、末梢循环不良)和营养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环境因素涉及寒冷潮湿气候及温度变化过快。
一、局部因素
1.皮肤血管对寒冷的敏感性
人体皮肤血管存在个体差异,部分人群的皮肤血管对寒冷刺激较为敏感。当皮肤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时,血管容易发生收缩。例如,在气温较低(一般在10℃以下)且潮湿的环境中,手部皮肤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研究表明,正常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会通过神经调节进行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对于手长冻疮的人群,这种血管收缩可能更为剧烈且持久,使得手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冻疮。
儿童由于皮肤血管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年人更易出现血管对寒冷敏感性过高的情况,所以儿童手长冻疮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而一些患有血管性疾病的人群,如雷诺病患者,本身血管对寒冷的反应就异常,更容易在手部长冻疮。
2.局部潮湿
手部经常接触水或者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加速热量的散失,增加长冻疮的风险。比如在冬季洗手后没有及时擦干,或者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手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水分会带走手部更多的热量,并且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寒邪侵袭,使得手部皮肤血管收缩更明显,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受阻。
对于爱出汗的人群,手部出汗后如果没有及时保持干燥,也容易导致局部潮湿,进而诱发冻疮。例如一些从事手工劳作且手部易出汗的工人,在寒冷环境下工作时,手部出汗加上寒冷刺激,更容易出现冻疮。
二、全身因素
1.体质因素
血液循环较差:一些人本身血液循环功能较弱,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可能升高,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当处于寒冷环境时,手部血液循环不良,无法及时为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容易引发冻疮。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皮肤血流灌注量较年轻人低,在寒冷刺激下更易出现冻疮相关的血液循环障碍。
末梢循环不良:部分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末梢循环相对较差。女性在生理周期等因素影响下,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末梢循环不佳。当寒冷来袭时,手部末梢循环不良,血液供应不足,就容易长冻疮。例如,在月经期间,女性手部末梢循环可能进一步变差,此时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出现冻疮症状。
2.营养缺乏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可能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维生素A对皮肤的表皮层有保护作用,缺乏时皮肤容易干燥、角质化,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当人体缺乏这些维生素时,皮肤的抗寒能力下降,手部更容易受到寒冷损伤而长冻疮。例如,长期饮食不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过少的人群,手长冻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也可能与冻疮的发生有关。铁是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元素,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运输到全身组织。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氧气运输不足,影响手部组织的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代谢,对皮肤的正常生长和修复有重要作用。当体内锌元素缺乏时,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冻疮。例如,素食者如果不注意合理补充铁和锌等微量元素,就容易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相关的冻疮问题。
三、环境因素
1.寒冷和潮湿的气候
寒冷且潮湿的气候是导致手长冻疮的重要环境因素。当气温在0-10℃之间,且空气湿度较大时,手部更容易长冻疮。例如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尤其是一些降雪后天气转晴但湿度仍较高的时段,寒冷加上潮湿的环境使得手部皮肤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障碍加重,从而引发冻疮。
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更低且空气相对潮湿,手长冻疮的概率也相对较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保温性能差,同时湿度相对较高,手部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易受到寒冷潮湿的影响而出现冻疮。
2.环境温度变化过快
从温暖的室内突然到寒冷的室外,手部皮肤血管不能及时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例如,从暖气充足的室内走到寒冷的户外,手部皮肤血管会迅速收缩,而当再次回到温暖环境时,血管又会扩张,但这种快速的变化可能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影响血液循环,长期如此容易引发冻疮。一些经常在室内外频繁穿梭的人群,如快递员等,手部受到环境温度变化过快的影响,手长冻疮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