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套叠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可通过超声、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治疗包括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后需做好一般护理和病情观察,还可通过合理喂养、注意气候变化、防治肠道感染等预防,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儿童肠套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腊肠样包块。阵发性哭闹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伴有双腿屈曲、面色苍白等,间隔数分钟后又安静如常;呕吐多在发病早期出现,初为奶汁及乳食等,随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果酱样血便是肠套叠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腹部腊肠样包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腹部脐周。
二、儿童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肠套叠的肠管横断面上“同心圆”或“靶环”征,纵断面上“套筒”征,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明确肠套叠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儿童都适用。
2.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肠套叠,还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空气灌肠时,可见套叠部位呈杯口状充盈缺损,钡剂灌肠时可见钡剂在套叠部位受阻,呈现“钳状”或“杯口”样阴影。但对于怀疑有肠坏死等严重情况的患儿需谨慎使用。
三、儿童肠套叠的治疗方式
1.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体征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阴影逐渐后退,直至完全复位。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表现为患儿哭闹停止,腹部包块消失,可见气体顺利进入结肠,患儿排出大量气体及果酱样便后症状缓解。
2.钡剂灌肠复位:原理同空气灌肠复位,当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病程超过48小时,疑有肠坏死时可选用钡剂灌肠复位,但相对空气灌肠风险稍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3.手术治疗:若肠套叠时间较长(超过48-72小时),或经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失败,或怀疑有肠坏死、肠穿孔等情况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儿童肠套叠治疗后的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体位:患儿术后麻醉未清醒时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清醒后可根据病情采取半卧位等,以利于呼吸及腹腔引流。
饮食:术后需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如肛门排气后)可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先给予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饮食应遵循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保证营养均衡。
2.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早期需频繁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腹部情况:观察患儿腹部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等情况,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腹膜炎等并发症的表现。
排便情况:观察患儿排便的颜色、性状、次数等,了解肠道恢复情况,如有无再次出现血便等肠套叠复发迹象。
五、儿童肠套叠的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
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的辅食,防止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
儿童期: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给儿童增减衣物,防止腹部着凉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因为腹部着凉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增加肠套叠发生风险。
3.积极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感染时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易诱发肠套叠,所以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如小婴儿、有基础疾病儿童等)的注意事项
1.小婴儿:小婴儿肠套叠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有无异常哭闹、呕吐、精神萎靡等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因为小婴儿病情变化较快,延误诊断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小婴儿进行检查及治疗时要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有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发生肠套叠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除了要遵循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诊,密切关注肠道情况,一旦出现疑似肠套叠症状要尽快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