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分阶段、人群及并发症呈现不同特征:急性期以39℃~40℃间歇性或弛张型发热为主,伴畏寒、盗汗等全身症状,70%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及黏液脓血便,2~4周后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患者伴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慢性期30%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综合征,长期虫卵沉积致肠壁纤维化引发消化功能障碍,15%~20%患者发展为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儿童感染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特殊人群中孕妇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并增加早产风险,老年人急性期症状不典型且慢性期肝纤维化进展快,免疫抑制人群虫卵可扩散至脑、肺等器官;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为主,表现为呕血黑便、意识障碍及发热咳嗽等。
一、血吸虫病的急性期临床表现
1.1.发热与全身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以间歇性或弛张型发热为主要特征,体温多在39℃~40℃之间,持续1~2周,部分患者可伴畏寒、盗汗、食欲减退及全身乏力。研究显示,发热与虫卵释放的抗原物质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关,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2~4周显著升高,可作为急性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1.2.消化系统症状
约70%的急性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大便中可检出虫卵或血吸虫卵沉积物。部分患者因虫卵沉积于肠壁黏膜下层,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3~5次,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散在溃疡。
1.3.肝脾肿大与压痛
感染后2~4周,肝脏可出现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边缘钝,伴轻度压痛;脾脏肿大相对少见,多见于合并慢性感染或反复感染者。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通常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
1.4.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支气管哮喘样症状,与虫卵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相关。研究证实,急性期患者血清中IgE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3~5倍,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二、血吸虫病的慢性期临床表现
2.1.门静脉高压综合征
慢性血吸虫病以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约30%的患者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脾功能亢进。超声检查可见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1.3cm),脾静脉内径>0.8cm,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变。
2.2.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长期虫卵沉积可导致肠壁纤维化,表现为慢性腹泻、腹胀或便秘,部分患者因肠黏膜吸收功能下降出现营养不良。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呈“鹅卵石样”改变,病理活检可见虫卵结节及纤维组织增生。
2.3.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慢性感染者中,约15%~20%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表现为肝脏质地变硬、表面不平,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35g/L)、球蛋白升高(>35g/L),A/G比值倒置。晚期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黄疸及凝血功能障碍。
2.4.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儿童感染血吸虫病后,因慢性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可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受影响。研究显示,感染儿童血清中生长激素水平较健康儿童降低20%~30%,且与感染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三、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差异
3.1.孕妇
孕妇感染血吸虫病后,因免疫功能抑制,急性期症状可能较轻,但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风险。研究显示,感染孕妇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生率较未感染者升高2倍,需在孕期加强监测。
3.2.老年人
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急性期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低热或乏力,易被误诊为其他慢性疾病。慢性期肝纤维化进展更快,需定期进行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检查。
3.3.免疫抑制人群
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血吸虫病后,虫卵沉积部位可出现异常扩散,如脑、肺等器官受累,表现为头痛、癫痫或呼吸困难,需通过MRI或CT扫描确诊。
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4.1.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慢性血吸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量可达500~1000ml,危及生命。内镜检查可见曲张静脉表面糜烂或“红色征”,需紧急处理。
4.2.肝性脑病
晚期肝硬化患者因氨代谢障碍,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或昏迷,血氨水平通常>100μmol/L。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乳果糖或利福昔明降低血氨。
4.3.继发感染
慢性患者因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减少,易合并肺炎、尿路感染或腹膜炎,表现为发热、咳嗽或腹痛,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