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CA125、癌胚抗原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腹部超声、内镜超声)、CT(增强CT、CT血管造影)、MRI及MRCP;病理学检查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穿刺活检,不同检查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和风险需综合考虑。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
1.CA19-9
意义:CA19-9是一种糖类抗原,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常明显升高。大约70%-80%的胰腺癌患者CA19-9水平升高,但它也不是胰腺癌特异性的标志物,胰腺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CA19-9轻度升高。对于年龄较大、有胆道疾病史等情况的人群,CA19-9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CA125
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25可升高,尤其在伴有腹膜转移等情况时。对于女性患者,需要考虑与妇科肿瘤等疾病的鉴别,结合年龄、月经史等因素综合分析其临床意义。
3.癌胚抗原(CEA)
约70%的胰腺癌患者CEA升高,但CEA的特异性较低,在其他消化道肿瘤、肺部肿瘤等疾病中也可能升高。对于有长期吸烟史、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史的人群,其升高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
二、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腹部超声
简便易行、无创伤,可作为胰腺癌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发现胰腺部位的肿块,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有腹痛、黄疸等症状的人群,可首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但对于肥胖患者、胃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可能会影响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导致漏诊或误诊。
2.内镜超声(EUS)
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对于胰腺小肿块的检测敏感性高于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胰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胰腺癌但腹部超声等检查未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行EUS检查。但EUS是有创检查,需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对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等特殊人群,需要评估其检查风险。
(二)CT检查
1.增强CT
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如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腹腔干等)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能够切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增强CT都可以较好地显示胰腺病变情况,但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并采取相应的水化等措施。
2.CT血管造影(CTA)
可以更详细地评估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有血管侵犯等情况的胰腺癌患者,CTA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CTA是常规的检查项目,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三)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1.MRI
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可能优于CT。可以多方位成像,对于判断胰腺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帮助。对于一些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是更好的选择。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均可进行MRI检查,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要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2.MRCP
主要用于显示胆道和胰管的形态,对于判断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原因有重要价值。在诊断胰腺癌导致的胰胆管梗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有黄疸症状的患者,MRCP可以明确梗阻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CP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考虑患者的配合程度,对于儿童等不配合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镇静等措施。
三、病理学检查
(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以获取胰胆管的细胞学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对于诊断胰腺癌有一定帮助。同时,还可以进行胆管支架置入等治疗。但ERCP是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胰腺炎、胆道感染等。对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检查风险,在检查前需要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的并发症。
(二)经皮穿刺活检
在超声或CT引导下对胰腺肿块进行穿刺活检,获取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明确诊断的胰腺病变,经皮穿刺活检可以明确病理性质。但该检查有出血、胰瘘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靠近大血管等部位的肿块穿刺风险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