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不同,一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无特殊情况常控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高龄者可适当放宽;合并高血压急症的需迅速降压但把控速度幅度。一般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脑出血常控收缩压140-180mmHg、舒张压90-105mmHg,老年者可适当降低;特殊类型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更精细控制。不同人群也有特殊考虑,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减退需谨慎,中青年患者要根据类型结合生活方式等制定方案。
若患者没有严重的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等特殊情况,通常建议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低于140mmHg且舒张压低于90mmHg。有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此范围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等风险。例如,一些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将血压稳定控制在该范围的患者,其后续再次发生脑梗死等事件的概率相对更低。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一般来说,可适当放宽标准,但也不宜过低,通常收缩压可控制在150mmHg以下,同时舒张压也要维持在合理范围,以避免因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等问题。比如,高龄患者往往存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的情况,过低的血压可能会影响脑的血液供应,所以要谨慎调整血压目标。
合并高血压急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这种情况下需要迅速降低血压,但要注意降压速度和幅度的把控。一般在发病初始的数小时内将血压降低幅度不超过25%,随后在2-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约160/100mmHg左右。这是因为高血压急症时,过高的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的损伤等情况,及时降压可以减轻对脑组织的损害,但过快、过度降压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等不良后果。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一般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对于大多数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脑出血患者,通常建议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180mmHg之间,舒张压在90-105mmHg之间。这是基于临床研究发现,在此血压范围内相对更有利于脑出血患者的病情稳定和恢复。如果血压过高,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而血压过低,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影响脑组织的修复等。例如,一些关于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的研究显示,将血压控制在该范围时,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再出血的发生率相对降低。
对于老年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样要综合考虑其自身情况。一般收缩压可控制在150mmHg左右,舒张压在80-90mmHg左右。因为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等特点,过度降压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所以需要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血压。
特殊类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例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压控制更为精细。通常需要将血压控制在比基础血压降低约10%-20%左右,同时要维持脑灌注压在合理水平。这是因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过高的血压会增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而过低的血压又可能导致脑缺血。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既降低再出血风险又保证脑灌注的目的。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下降等情况。在血压控制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血压波动过大。一方面要关注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具体数值,另一方面要注意监测患者在血压变化时是否出现头晕、黑矇等脑灌注不足的症状。例如,老年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低血压相关的不适,所以在调整血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以患者的舒适度和脑灌注情况为重要参考。
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一些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在选择降压药时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等。
中青年脑血管病患者:
中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相对来说整体身体状况较好,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的脑血管病类型来确定血压控制目标。例如,对于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同时,要考虑其未来的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因为中青年可能存在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情况,需要提醒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更好地维持血压稳定,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的风险。
中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因外伤等导致的脑出血,在血压控制上除了遵循一般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目标外,还要关注其是否有其他合并的损伤等情况,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血压控制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