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致脑出血的急救先确保安全、观察生命体征,医疗场所初期评估检查后依出血量和病情治疗,小量脑出血可保守治疗,大量脑出血多需手术,病情稳定后早期介入康复,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及家属要遵医嘱、健康生活、控基础病、调心理。
一、急救处理
1.现场初步处理:
当发生脑外伤引起脑出血时,首先要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环境,避免二次损伤。若患者昏迷,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专业医护人员到来前,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对于有明显出血部位外露等情况,可进行简单的压迫止血,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2.医疗场所的初期评估与处理: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立即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可能需要立即进行降颅压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由医生判断。同时,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维持,如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
二、根据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治疗方案
1.小量脑出血:
若脑出血量较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需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要求卧床2-4周左右,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脑出血的吸收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160mmHg左右,但具体需根据患者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整。
2.大量脑出血:
当脑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等情况。同时,要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对于肺部感染,要定期翻身拍背、吸痰等;对于尿路感染,要保持尿管清洁;对于压疮,要定期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可进行良肢位摆放,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要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早期进行吞咽训练,如吞咽口水训练等,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避免误吸。
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治疗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顺应其生长发育规律,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法,如游戏化的运动训练等;老年患者康复时要注意其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康复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要保证血压、血糖等指标稳定,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康复效果,甚至导致脑出血复发等情况。
2.后期康复训练:
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恢复,可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家人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陪伴,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四、预后因素及注意事项
1.预后因素:
脑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相对非功能区、患者年龄较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关键、患者年龄较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例如,脑出血发生在脑干等重要部位,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
2.注意事项:
患者及家属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复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病情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