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采集现病史要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史、呼吸困难等情况,既往史要问其他肺部及心血管疾病史;症状与体征评估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影像学及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需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有长期吸烟史,病程较长,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需详细询问出生史、生长发育情况等;老年患者则更关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程及进展情况。
询问呼吸困难的发生时间、程度、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例如,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加重。
了解患者有无心悸、乏力、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2.既往史
既往有无肺结核、尘肺等其他肺部疾病病史,这些疾病可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影响肺功能,进而引发肺源性心脏病。
有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部分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需详细询问相关情况。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1.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除原发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感呼吸困难。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有心悸、发绀等表现,发绀是由于缺氧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青紫。
2.体征
呼吸系统体征:可发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等。合并感染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心血管系统体征:可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不同年龄患者体征表现有差异,儿童右心衰竭时肝大更明显,且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气分析:可出现低氧血症,如PaO<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PaCO>50mmHg,提示呼吸功能不全。
血液生化:肝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低蛋白血症时白蛋白降低。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除原有肺部疾病的X线表现外,还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如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心室增大等。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及心脏结构,有助于明确肺部原发病变情况及心脏形态、大小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估测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如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等提示右心扩大。
3.心电图检查
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05mV及肺型P波等。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心电图改变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判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提示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史,心电图有ST-T改变及病理性Q波等心肌缺血或梗死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而肺源性心脏病有明显的肺部基础疾病及右心改变。
风湿性心瓣膜病:多有风湿热病史,心脏瓣膜有典型的杂音及形态学改变,如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可明确瓣膜病变情况,与肺源性心脏病的肺部基础疾病及右心改变不同。
原发性心肌病:多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心脏扩大以左心室为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无肺部原发病变及肺动脉高压表现。
总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仔细排查相关疾病,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特殊人群,在采集病史、分析检查结果时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确保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