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可引起胰腺大小、形态、密度改变,出现胰周血管侵犯、胰管改变、胆道系统改变及周围组织侵犯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需结合多方面情况鉴别诊断。
缩小:少数胰腺癌患者也可能出现胰腺体积缩小,多与肿瘤广泛浸润、破坏胰腺组织有关,相对增大情况少见,CT影像上可见胰腺实质萎缩,体积较正常减小。
胰腺形态异常
肿块形成:胰腺内可见局限性肿块影,呈结节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可清晰或模糊。边界模糊的肿块提示肿瘤浸润性生长,更具侵袭性。不同年龄段人群,肿块的CT表现可能因胰腺组织的生理特性有一定差异,儿童罕见胰腺癌,但成人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块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有差异,一般来说,肿块直径多大于2cm,边缘不规则者恶性可能性大。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关注胰腺形态变化,定期进行CT筛查。
轮廓不光整:胰腺表面不光滑,出现凹陷、隆起等改变。例如胰头癌常可导致胰头部位轮廓异常,使胰腺与周围组织的界面不平整,这是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破坏胰腺结构的表现,对于有胆道梗阻等症状的患者,轮廓不光整更需警惕胰腺癌可能,因为胰头癌易压迫胆道引起黄疸等表现,此时CT观察轮廓改变很重要。
胰腺密度改变
低密度肿块:胰腺癌在CT平扫时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密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这是由于肿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含水量相对较高等因素导致。不同性别患者,胰腺实质密度本身有一定个体差异,女性胰腺实质密度可能相对稍低,但胰腺癌所致低密度肿块与正常胰腺实质密度差异不受性别显著影响。长期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胰腺实质基础密度,但对肿瘤导致的低密度肿块诊断主要依据肿瘤与正常胰腺实质的密度对比。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胰腺密度改变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胰腺病变有重叠,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鉴别。
强化特点:增强扫描时,胰腺癌通常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呈相对低密度。动脉期、门静脉期等不同时相强化特点有差异,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强化仍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这是因为胰腺癌的血供特点与正常胰腺不同,肿瘤血管生成异常,血供相对不足。对于儿童患者,虽然胰腺癌罕见,但增强CT时也可观察类似强化特点,不过需结合儿童特殊的生理状况综合判断。
胰周血管侵犯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受累:CT影像可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被肿瘤包绕、侵犯,血管管径可能变细、不规则,甚至可见血管内癌栓形成。对于有腹部不适、消瘦等症状的患者,若发现胰周血管侵犯,提示肿瘤分期较晚。不同年龄患者,血管的弹性、基础状态不同,儿童血管较成人更具弹性,但胰腺癌累及儿童血管的情况极少。有血管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侵犯的CT表现可能与胰腺癌相似,需仔细鉴别。
腹腔干、脾动脉等受累:腹腔干、脾动脉等也可被胰腺癌侵犯,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血管壁不规则、狭窄等。这会影响相应区域的血供,对手术评估等有重要意义,比如血管受累严重时可能不适合手术切除。
胰管改变
胰管扩张:胰腺癌可导致胰管梗阻,引起胰管近端扩张,呈“串珠样”或“腊肠样”扩张。胰管扩张的程度与肿瘤阻塞胰管的部位和程度有关,胰头癌常引起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即所谓“双管征”,这是胰头癌的典型CT表现之一。不同性别患者,胰管基础直径有差异,男性胰管正常直径约2-3mm,女性稍小,当胰管扩张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考虑病变可能。有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胰管扩张需与胰腺炎导致的胰管改变鉴别,胰腺癌引起的胰管扩张多为局限性、进行性加重。
胰管狭窄:肿瘤也可导致胰管局部狭窄,狭窄段形态不规则。
胆道系统改变
胆道扩张:由于胰腺癌常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梗阻,出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可呈树枝状扩张,肝外胆管扩张表现为胆总管直径增粗,超过1cm常提示梗阻存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胆道正常直径有差异,儿童胆道相对较细,成人胆总管正常直径一般在0.6-0.8cm,超过此范围需考虑异常。有胆囊结石等胆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胆道扩张可能与原发病叠加,需进一步排查胰腺癌可能。
胆囊增大:胆道梗阻时,胆囊常因胆汁淤积而增大,在CT上可见胆囊体积明显超过正常范围。
周围组织侵犯
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改变: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提示肿瘤侵犯周围脂肪组织。这是肿瘤向周围浸润的表现,不同性别患者,胰腺周围脂肪组织的分布和密度有一定差异,但肿瘤侵犯导致的脂肪间隙改变不受显著性别影响。有腹部外伤等病史的患者,脂肪间隙改变需与外伤后改变鉴别。
胃肠道侵犯:少数胰腺癌可侵犯胃肠道,如胃、十二指肠等,CT影像可见胃肠道壁增厚、与胰腺分界不清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