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微创手术需术前评估患者多方面因素、做好肠道和膀胱准备,术中采用合适麻醉、建立操作通道、分离组织、切除前列腺并重建尿路,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引流管、观察处理并发症、进行康复锻炼,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患者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需要更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例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肺功能测试等,来评估手术风险。对于年轻患者,虽然整体状况可能较好,但也需要详细了解其基础健康情况,有无基础疾病等。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的绝对禁忌,但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功能下降,术前需要戒烟,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酗酒习惯的患者,术前需戒酒一段时间,因为酒精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增加手术相关风险。
病史: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以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需评估其心脏供血情况,可能需要心内科会诊,调整相关药物等。
2.肠道准备:通常在术前1-2天开始进流食,术前1天服用导泻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可能。
3.膀胱准备: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便于术中观察尿量等情况,同时也可以使膀胱处于空虚状态,减少手术中损伤膀胱的风险。
二、手术过程
1.麻醉: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椎管内麻醉则是通过阻滞神经传导,使下腹部及会阴部区域麻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但手术部位无痛。
2.建立操作通道
腹腔镜入路:通常在患者腹部建立多个穿刺孔。一般在脐部建立一个观察孔,插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可以观察腹腔内前列腺周围的情况。然后在左右下腹部等部位建立操作孔,用于放置手术器械。
机器人辅助入路:如果是机器人辅助的前列腺微创手术,需要安装机器人手臂的操作通道。机器人手臂可以更精细地操作手术器械,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3.分离组织:使用电刀等器械分离前列腺周围的组织,包括膀胱颈部、尿道周围组织等,逐步游离前列腺。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束等重要结构,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等,保护神经血管束尤为重要,以尽量保留患者的性功能和排尿功能。
4.切除前列腺: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如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将前列腺完整切除。切除过程中要确保切除范围符合肿瘤根治的要求,一般要包括前列腺及肿瘤可能侵犯的周围组织。
5.重建尿路:将膀胱与尿道进行吻合,恢复尿液的正常排出通道。在吻合过程中,要保证吻合口的通畅性和密封性,减少术后尿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恢复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到生命体征平稳。例如,体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术后感染等情况,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导尿管等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等。如导尿管引流液若出现鲜红色,量较多,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一般术后3-7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拔除导尿管。
2.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术后需观察患者有无血尿加重等情况。若出现明显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等处理。对于老年患者等,本身血管弹性差,术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加密切观察。
感染: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切口红肿等感染迹象。若发生感染,需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例如,切口感染时,要加强切口换药等处理。
3.康复锻炼
排尿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等,有助于恢复排尿功能。一般在拔除导尿管后,鼓励患者进行排尿训练,如定时排尿、尝试自主排尿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恢复时间较长,需要耐心指导和坚持训练。
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根据患者情况可逐渐在床上坐起,术后3-5天根据恢复情况可逐步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活动量要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总之,前列腺癌微创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