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有特定临床表现,包括皮肤损害及特殊类型,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等,可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需与单纯疱疹等鉴别,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带状疱疹各有特点,儿童相对少见、神经痛轻,老年人神经痛剧烈易后遗神经痛,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情重易有并发症。
皮肤损害: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
疱液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病毒分离:从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是最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但操作复杂,一般不用于常规诊断。
核酸检测:采用PCR等方法检测带状疱疹病毒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继发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当怀疑带状疱疹累及内脏神经时,可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排除肺部等脏器的病变。例如,当患者出现胸痛伴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排除肺部感染等情况与带状疱疹的关系。
神经系统检查:对于有神经痛或疑似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可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以评估神经受损的程度和范围。例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神经纤维的受损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表现诊断
根据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小水疱、带状排列、伴有神经痛等典型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例如,患者胸部出现单侧带状分布的水疱,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结合皮损的分布特点,基本可以诊断为胸部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
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簇集性小水疱,易复发,一般无神经痛。例如,口唇周围的单纯疱疹,水疱较小,常反复发作,与带状疱疹的单侧带状分布、伴有神经痛的特点不同。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斑贴试验可呈阳性。例如,患者接触某种过敏原后,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通过询问接触史和斑贴试验可以鉴别。
脓疱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疹为脓疱,易破溃结痂,传染性强,一般无神经痛。例如,儿童面部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可通过临床表现与带状疱疹鉴别。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
儿童患带状疱疹相对较少,但也可发生。儿童带状疱疹的皮疹表现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神经痛相对较轻。在诊断时需注意与水痘等疾病鉴别,水痘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重,皮疹为向心性分布的斑疹、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儿童患者在诊断后需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时,神经痛往往较为剧烈,且更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在诊断时需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痛的疾病。对于老年人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休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因长期疼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患带状疱疹时病情往往较重,皮疹可能更广泛,神经痛更剧烈,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机会性感染等疾病鉴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诊断后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医生指导下),加强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