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病因与久坐久站等多种因素相关,症状有便血、脱出、疼痛等,检查有视诊、指诊、肛门镜检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避免久坐久站等;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病因主要是长期便秘等,症状有疼痛、便血、便秘等,检查视诊为主,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保持大便通畅等。
一、定义与病因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等易引发,妊娠女性因盆腔压力增加也较易患痔疮,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久蹲看书或玩手机)会增加肛管局部压力,导致静脉丛瘀血从而诱发痔疮。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病因主要是长期便秘,干结的大便排出时撑破肛管皮肤,此外,肛管狭窄、肛门外伤等也可引起肛裂,比如新生儿因肛管皮肤娇嫩,若有便秘情况,排便时易导致肛裂,成年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若发生会阴撕裂,也可能波及肛管引发肛裂。
二、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排便时滴血或便后手纸上带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脱出的痔核若嵌顿,会引起疼痛、肿胀、坏死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肛门突发肿物,疼痛明显,患者坐立不安。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出现便血、脱出、疼痛等多种表现,脱出的混合痔易嵌顿,导致局部水肿、疼痛剧烈。
肛裂
主要症状为疼痛、便血和便秘。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肛管扩张,刺激溃疡面,立刻产生剧烈疼痛;排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管括约肌痉挛收缩,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下次排便时又重复发作。便血较少,鲜红色,量不多,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便秘是肛裂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因害怕排便时的疼痛,患者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导致粪便更加干结,进一步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三、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外部,可发现有无外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肿物等情况,内痔一般不易通过视诊看到,但若内痔脱出明显时可观察到。
直肠指诊:医生将手指插入直肠,可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狭窄等情况,同时可触摸肛管周围有无异常隆起的静脉丛等,对诊断痔疮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判断内痔的位置、大小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及肛管内的情况,能清晰看到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以及有无肛裂等其他病变,是诊断痔疮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
肛裂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视诊可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或前正中部位的纵行溃疡,即肛裂溃疡面,有时可看到哨兵痔(肛裂下端皮肤因炎症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皮赘)等伴随表现。但要注意,检查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加重患者疼痛,对于急性肛裂患者,一般不进行直肠指诊,以免引起剧烈疼痛和导致肛裂加重。
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一般用于排除其他严重肛管直肠疾病,如直肠癌等,因为肛裂患者进行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时会引起明显疼痛,所以操作需谨慎,必要时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四、治疗与预防
痔疮
治疗: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局部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药物,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预防: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久蹲;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和腹泻。妊娠女性在孕期要适当活动,控制体重,避免盆腔压力过大。
肛裂
治疗:急性肛裂多采用非手术治疗,首先要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湿润,以利于排便,同时坐浴(方法同痔疮坐浴)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局部使用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软膏等;对于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
预防: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肛裂的关键,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积极治疗便秘,避免大便干结。肛门有局部损伤时要及时处理,防止发展为肛裂,如新生儿若有肛门局部黏膜损伤,要及时进行护理和处理,避免感染及进一步发展为肛裂,成年女性在分娩后要注意会阴部护理,防止会阴及肛管损伤。



